2024年8月18日,将迎来华人传统中所谓的“鬼节”——中元节。每每一谈到这个节日,家中的长辈就会特别提醒: “晚上尽量不要出去,小心遇鬼。” “看到路边烧冥纸,不要乱讲话,小心脏东西跟你回家。” “不要随便拍人肩膀,小心那是鬼召你。” 这是大众普遍对鬼节的观念,抱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但到底这些禁忌是否有根据?还是自己吓自己,搞得人心惶惶?难道你不好奇真相是什么吗?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探讨“鬼节”的真实内涵。 鬼节的原貌 黄敬胜牧师长期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他以农历七月为例,为我们讲解“传统习俗与禁忌”。现今俗称的“鬼节”,可说是经过民间信仰和传统结合而生。 原先盛行道家思想的中国,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地官下凡,审判善恶,解放饿鬼的日子。后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根据传统教义,这一天成为佛祖的弟子——目莲救母的日子。为了帮助死去的母亲解难,目莲便以祭品祭拜鬼魂,进行普渡,以报答亲恩,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意思是脱离极端困难的处境,从而产生了“盂兰盆节”。自此“中元普渡”,这个结合了道家和佛教习俗的传统便在民间传承开来。 此外,若仔细追溯源头,在中国古代周朝时期,儒家思想推崇孝道,常有祭祖的行为。在农历七月十五,当朝的君王会在这丰收的季节,举办祭祀活动,称为“荐新”。君王会手举刚收成的谷粮进行祭拜,意思是“秋天让祖先尝新”,这是为今年献上感恩, 也为来年祈福。 不难看出,无论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甚至最原始的荐新祭祀,都是敬天感恩、孝亲报恩的节庆。然而,由于人们疏于了解,如今这原本寓意感恩的日子,却变成了可怕的鬼月,人们似乎被迫遵守许多因为害怕“鬼上门”而衍生出的禁忌。 鬼节的真相 黄牧师强调:“农历七月十五和鬼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与祖先和上帝却有关联。”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你们到了我赐给你们的地,收割庄稼的时候,要将初熟庄稼一捆带给祭司。他要把这一捆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使你们得蒙悦纳……’”(利廿三10-11) 牧师引用经文解释,“摇祭”实际上是一种感恩的表达,是将初熟的果实或农作物对着天摇一摇,感谢上帝赐给我们美好的丰收,供应我们衣食住行。这不就如同中国古代的“荐新”仪式吗?”那的确就跟鬼没关系。 “鬼”是谁? 关于“鬼”的概念,黄牧师解释道:“人死为归,而人所归为鬼。”他引用《礼记•祭礼》中的记载,指出“鬼”原本只是古代祭祀中世代血缘排序、亲属关系的产物。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鬼”的理解偏离了本意,原本是很中性的,现在却被人加上位格和形象,也因此赋予了它不必要的恐怖形象。 根据《礼记•月令》中的“王制”也有说到“鬼”是指什么。黄牧师解释:过去君王有七个庙、一坛、一墠shàn,其中五庙为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及最早的始祖。此外还有高祖和高祖的祖父的二个远庙,就是祧(tiāo),祧庙里祖先的等级或牌位会随着世代交替,由最近的祖先替代较远的祖先。更远的祖先之后就会被移到坛上和墠上进行祈祷和祭拜,再远一些的祖先就从墠上迁出,通称为鬼,不再祭祀。所以“鬼”这个字,是指年代久远,已经不再受世人祭拜的祖先,都称为“鬼”。后世民间由于不明白就盲目沿用“鬼”这个名词,之后就衍生出了可怕的“鬼”的观念。 听说鬼很厉害,我怕它伤害我 另一位有赶鬼经验的牧师——黄德淑牧师说:“是我们自己赋予了它这种权力,所以邪灵才会变得比较猖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