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你有考前焦虑吗?

一年一度的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考试将于今年12月5日开跑,学生们每每想到“考试”,心里就难免害怕、紧张或压力。有人说:“没有考好SPM无法毕业”或“没有考好SPM不能上大学或考STPM”,无形中给了自己好多压力。 新闻来源:星洲日报,20230927 根据星洲日报的报导,一名女学生疑似考试压力大而选择离家出走。她在校成绩出众,是老师及同学眼中的女学霸。她与家人的关系良好,也没交往对象。据老师表示,极可能是因为将面对SPM考试,压力太大而离家。 不仅是中学生压力大,连大学生也一样。根据Health Day News报导,大学生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5名学生就有1名因此而试图自杀。研究数据也显示67,000名大学生里,有20%因为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自残和自杀的念头。虽然数据显示包含学业、家庭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所造成,但世界卫生组织也证实,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排行第二大的杀手。由此可见,教导学生们认识压力、舒缓压力刻不容缓。 考试焦虑症 你是否曾在考试时头脑一片空白?明明会的题目却无法作答? “考试恐惧症”是一种特殊焦虑。研究显示高达50%的学生有考试焦虑,而严重的考试焦虑症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甚至生活、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 考试焦虑症的起因​ 一、失败的经历 学生曾在考试期间或考试后有失败的经历,且感受深刻,导致在面对下一次考试时害怕、紧张和恐惧。 二、没有充分的准备 学生在考前没有充分的预备,对考试缺乏信心。 三、学生对自己期望太高 学生、老师或家长对考试成绩有期望是正常的,但当学生设下的目标高于自己的能力,便会在考试前或考试时紧张恐惧,陷入考试焦虑的困境。 四、错误理解学习与考试的用意 考试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自我评估。但因种种因素,学生却把考试理解为“考好分数“,追“A”,考试的用意就被曲解了。 五、与同侪比较 当家长与学生忙于和同年龄朋友比较,学生们不单自信心受影响,也会因此而焦虑,深怕自己没有比朋友努力。

Read more

十一月-“零废弃” 一点也不难!

你们有没有发现,“丢”这个动作很简单,吃过的饭盒、喝过的包装瓶罐饮料、剩饭菜,旧衣服、废纸屑、塑料袋等,丢进垃圾桶,隔天垃圾车载走,代表垃圾从此不见了吗?这些垃圾最后会去到哪里? 根据媒体在2023年5月份报导,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Malaysia)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每天生产消费后,塑料垃圾总量,超过100万吨,多到可以载满约7万6000辆垃圾车。从2003至2016年所生产的塑料,比整个20世纪的总数还多。 不晓得你看到以上数字,是为之惊讶,抑或无感呢?且让我们来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垃圾增长的情况恶化呢?这与我们的生活脱不了干系。 1)快速消费文化 就现代人的消费模式来看,越来越追求时尚和新颖,推动了快速消费文化的形成,加上人们购买力的提升,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产品的持久性和品质,而更多地追求时尚和短期的满足感,进而导致了频繁购买和产品更替的速度,从而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垃圾量。 另一方面,科技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比如,智能手机、电脑和电子设备,人们常常为了追求新产品,而将尚能够使用的旧设备丢弃并购买新款,殊不知这些废弃的电子产品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健康将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2)过多包装 就现代人的消费模式来看,越来越追求时尚和新颖,推动了快速消费文化的形成,加上人们购买力的提升,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产品的持久性和品质,而更多地追求时尚和短期的满足感,进而导致了频繁购买和产品更替的速度,从而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垃圾量。 另一方面,科技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比如,智能手机、电脑和电子设备,人们常常为了追求新产品,而将尚能够使用的旧设备丢弃并购买新款,殊不知这些废弃的电子产品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健康将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3)食物浪费 除了产品之外,食物太容易取得,却忘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马来西亚固体废料管理机构(SWCorp)每日处理3-8万吨垃圾,有44%是食物厨余。 所以,“零废弃”太重要了!要做到“零垃圾”生活不容易,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压力,但是要做到“零废弃”,生活垃圾的管理并不难。在家人、学校的熏陶下,现在孩子从小都会知道什么是“环保”,但是大部分的人对环保的概念还停留在“回收”,回收再循环显然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可以从5R环保原则做起,就能走向更好的生活。 5R环保原则 拒绝(Refuse) 拒绝你不需要的 减少(Reduce) 减少你需要的 重复使用(Reuse) 重复使用你消费而来的 回收(Recycle)

Read more

十月 – 交友,不难

你在交友的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拦阻,让你不再想交朋友?懒惰、背叛、社交恐惧……? 听听他们的心声…… :我习惯了宅在家的日子,疫情后回到学校,都不知如何与朋友建立关系了。 :我向来朋友不多,也不晓得可以跟他们说什么。我的事,没兴趣说;他们说的,我没兴趣听。 :我的朋友都很被动,所有活动都是我安排,累! :曾遭背叛、受过伤,真心难求,从此我都不想交朋友了。 以上的心情或状况,也是你面对的吗? 什么是人际关系? 简单来说,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互动过程中,彼此有思想、感情、行为交流。人是群居的,无法孤独生活,而人际关系可谓基本社会需求之一。人们都期待与他人建立好的关系,也可以说,“与人连接”是天性之一,是需求。 人际关系为什么那么重要? 人际关系好的人比较快乐、不会寂寞;人们也可以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心理满足,透过朋友,得到赞赏、看重、肯定等等,同时还能增进自我认识与了解呢!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工作,并心理健康。 什么是社交牛人症? “社交牛人症”是近来网络流行语,指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可以毫无包袱,没有顾忌,散发自身魅力,并乐在其中的人。这类型的人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不怕生,也不惧他人眼光,他们的沟通能力特强,不担心嘲笑,与任何人沟通都游刃有余。社交牛人症与社交恐惧症(害怕社交,在社交场合容易焦虑、尴尬或紧张)是反向极端的表现! “人来疯”是他们的别称,“放飞自我”是他们的外在表现,骨子里反映了他们不在意世俗眼光的个性特质。他们的经典名言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然而,是不是人人都要向社交牛人症看齐呢?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质。况且,凡事不能极端,过度“人来疯”,不在意身边人的反应感受也非好事。就算自信,也得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想想看,你的人际关系好吗? 你有朋友吗? 你喜欢交朋友吗? 你容易交朋友吗?

Read more

9月 – 追逐芭比梦,踏入容貌焦虑?

        近期上档的电影《芭比》掀起了热议,它也是第一部以娃娃作为蓝本的真人电影。芭比娃娃是许多女孩们记忆中童年的玩具。而芭比娃娃大大的眼睛及凹凸有致的身材,更是所有女孩的理想目标。当有人称一个女生为“芭比娃娃” 或“人间芭比”,大都是对她有姣好的身材及面容表示称赞。所以就开始出现想把自己变成芭比娃娃的人。          除此之外,随着网络的崛起,社群媒体的发达,不论是电视机前的明星艺人,还是韩剧里的“欧巴欧尼”,都成为大多数人想要变成的标杆。不仅如此,从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到整形风潮的盛行,也可看出人们对于外貌的重视,以“长得好看”为价值取向。这也就衍生出了“外貌至上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会依照你的个人外在条件优劣,去决定你的价值。无论是在学业、就业、感情上,都跟外貌有关。因此,许多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学业、工作的压力,还要面对容貌焦虑的压力。 1分钟测验对于容貌焦虑的程度 计算以下符合几项: 没化妆就不出门 拍照一定要套滤镜 不知不觉逃避社交活动、朋友聚会 默默花很多时间与他人外表作比较 永远觉得自己不够美并且感到不自信 时常滑社群羡慕他人的光鲜亮丽 过度关注自身某些小缺点、害怕被别人否定

Read more

八月 – 一个我、两个我、多个我?欢迎来到元宇宙

2021年尾,社交网络巨头面子书(Facebook)的创办人马克·扎克伯克宣布把公司名字改为Meta,元宇宙话题一时热起。接下来,许多教会、机构等开始举办相关的线上讲座或发布相关文章,谈元宇宙与基督教的关系。 对于基督徒,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元宇宙呢?到底它带来的是挑战和危机,又或是增加了与人连接、传福音的机会呢? 认识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是由希腊语Meta(超越、高出)与Universe(世界、宇宙)结合而成,是虚拟与现实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世界。            目前,“元宇宙”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是通过VR、AR等技术实现世界;也有人认为元宇宙囊括不少功能,例如:游戏、互联网等等,是广义概念;还有人认为元宇宙只是流行一时的现象或营销用语而已。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新冠疫情后,社会正加速数字化转型。照这趋势发展,它的定义将会变化,涉及的领域也会不断扩大,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并各行各业对它的关注都会逐步提高。 你怎么看待元宇宙? 元宇宙让人活在幻想中。有了元宇宙,就不会想跟现实生活中的人社交,慢慢磨灭人性。 Michelle 元宇宙会让人与人变得疏远,因为虚拟、冷漠、缺乏实质的互动。 Courtney

Read more

7月-科系怎么挑?大学迷惘跟疑惑

 主持人,你好!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理科高中生。我对未来要选择的科系感到迷茫。我的成绩与家庭的经济情况尚可,父母给我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系。但是我不清楚自己适合的是什么。 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我都有点兴趣,但是都是三分钟热度。之前选择理科的原因是觉得理科的选择比较多。未来我不想为了读书而读书,我想找一份合我心意的科系和未来职业,我该怎么办呢? 迷茫的高中生 认识自己天赋优势 做好生涯规划 亲爱的迷茫高中生你好,感谢你的来信! 从你的信件中能感受到你的无奈与迷茫。确实要找到一个合自己心意的科系不容易,而且这个决定也影响了你的未来职业生涯,需要认真的思考再做这个困难的选择。 认识自己 在做职业选择时,了解自己是个必修课。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自己,例如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和兴趣。这些因素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 1.了解自己的性格 谈到职业生涯,最基础的是要看一个人的性格和工作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我们得找到那些能让自己发挥能力、技术、能表达自己想法的环境。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你选择了稍售的职业,这个职业必须常常出门公干和与人交流。这对于你不怎么喜欢与人沟通是个困难,从而让你常常在工作上感到疲惫。因此,在职业生涯的抉择中,一个人的性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提示:可以向学校的辅导老师寻求职业生涯/性格测验相关的问卷 2.探索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抉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帮助你确定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个人理想、动机和信念。它们是你工作的动力,并为你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和成功做出贡献。简单来说就是在职业中你最在乎的是什么?是工作带给你的个人荣誉?是丰厚的工资?工作的安全性?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你的工作符合你的价值观时,你会更加充满激倩和韧性,否则上班缺乏动力和信念。其实,随着你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你的价值观会改变。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份发展潜力高的工作是他的目标,但作为一个有家庭的中年人,他可能更渴望一份薪水及稳定性高的工作。 3.兴趣 常常听到兴趣不能当饭吃!确实。然而,兴趣是能让你可以长期呆在一个职业的重要基石。兴趣影响你未来工作的满意感和稳定性,在某些情况下(如不考虑经济因素)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很难让你感到满意,并由此导致工作的不稳定和职业倦怠(burnout)的情况。此外,兴趣可以增强你的职业生涯适应性。因为兴趣可以通过工作动机促进你能力的发挥,兴趣和能力的合理结合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收集资讯 当你更加认识你自己后,你会发现,“欸,我可以试试A科系,B科系看过去也不错,挺适合我的。当你遇到此情形,恭喜你!可以进入下一步——收集资讯啦!当你更加了解你即将要选择的科系,你才能更加坚定你的选择。资讯分成两种,一种是透过自己找到的资讯,另一种是透过询问别人而得到的资讯。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上网是最快速的方法来收集所需的科系的资讯。例如,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科系的课程内容,所需的费用,课程长度等等。在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你也能在网站搜索到这个科系的职业价值观,需要的技能所需的教育背景等。

Read more

六月 – “难民”不是“移工”,他们也不容易

联合国《1951年难民地位公约》对难民的定义是:“因有正当理由而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受到迫害,因而居留在其本国之外,并且由于其畏惧而不愿接受其本国保护的任何人。” 尽管国际条约对难民的定义如此清楚,一般人仍然无法厘清难民和移工(migrant worker,即俗称的外劳)之间的不同。尤其在东南亚,除了菲律宾、柬埔寨和东帝汶之外,其他国家都不是难民公约签署国,无论在政界、媒体和民间方面,对相关议题的讨论颇为不足。 这当中,泰国和马来西亚因为长年引进周边国家的劳工,有证与无证(即俗称的合法与非法)皆有,形成了一个混合的移民现象(mixed migration),以致民众往往无法分辨何为难民,一律以移工甚至非法移民(pendatang asing tanpa izin)待之。 这也正是为何每当因种族和宗教因素而受缅甸当局迫害的罗兴亚穆斯林难民(Rohingya Muslims)抵达西马半岛水域时,都难免引发民间强烈的抗拒,呼吁政府不让他们上岸,其中最普遍的理由即他们是“非法外劳”,浑然不知这些船民理应获得国际援助。 简单而言,难民是基于难民公约当中所列出的因素而逃离自身国家,到他国寻求庇护的人士,而移工(无论有证或无证)则纯粹是为了经济原因而越境进入他国。寻求庇护者(asylum-seeker)则意指难民身份尚未获得相关单位(政府或联合国难民署)确认时的个人。 不被允许工作,为生计成非法移工 东南亚的几个主要国家,例如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皆非难民公约签署国,因此对难民不像欧洲国家、美国、纽西兰和澳洲等国家那般宽容,不允许滞留的难民或寻求庇护者工作。但难民或寻求庇护者出于生计,不得不冒着违反所处国家法律的危险,非法打工,由此衍生了一个人同时具有“难民/移工”或“寻求庇护者/移工”的情况。一个人可能同时背负无证外籍工人及难民的双重身份。 纵使在马来西亚缺乏法律保障,截至2022年3月,仍然有大约18万不同国籍的人士向位于吉隆坡的联合国难民署登记,寻求庇护。其中缅甸籍占了将近16万人,其他国籍则是巴基斯坦、也门、叙利亚、索马里、伊拉克、阿富汗、巴勒斯坦和斯里兰卡等。 由于马来西亚政府并不提供任何援助,而难民署只依据个别弱势人士的需要给予有限的经济支持,难民抵马之后也就需要工作,成了外籍工人。因此,难民可能同时是移工,移工也同时可能是难民,只是两者是不同的概念。移工来马主要出于经济目的,打工赚钱,一般而言,回到原居国通常不会面对源于种族、宗教或政治等因素的迫害;但难民回国即可能遭遇国家的迫害。这就是为何马来西亚政府于2022年2月在缅甸军政府安排下,遣返1086名缅甸“非法移民”而遭致国内外人权团体谴责的原因。这是因为遭遣返的人士当中可能有一些个人曾经发表反对缅甸军事政变的言论而被该国军方盯上,返国遭遇迫害的可能性很大,尽管在马来西亚政府眼中,他们不过是企图来马打工的“非法移民”。 在地融合似乎是唯一出路 联合国难民署在甄别一个人为难民以后,下一步就是为其寻求持续性的出路(a durable solution),不外有三:自愿遣返(voluntary repatriation,例如十年前因内战结束而顺利由马来西亚回到印尼亚齐省的难民)、在地融合(local

Read more

五月 – 倾听呼救,挽救生命

         22岁洪姓女孩留下遗书结束生命的新闻,再一次敲响现代年轻人精神压力的警钟。于2019年,全国共有42万4000孩童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根据警方数据显示,15岁至18岁青少年自杀人数,从2019年到2020年增加了一倍,甚至在2019年至2021年5月期间,我国共有超过一半的自杀案例是来自15岁至18岁的青少年……倘若你家里也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你是否有把握知道,他们怎么了吗? 大疫情时代生活失序,青少年辅导个案增加           “老师,其实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整个人好乱”,这是独中辅导主任陈永净很常在辅导中听见的一句话。在经历一场疫情之后,青少年压力问题日趋严重,学生处于不知所措的情境里,类似的个案也在持续增加。           封城的3年里,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孩子从线下转至线上上课,原本外出上班的夫妻则转为居家办公,大人小孩突然齐聚一堂,家庭问题便一览无余。去年开放之后,学生因太久没有与人互动,加上网课与实体课的情况不同所致,学生感觉“真实的实力要被老师知道了”,因而感到非常焦虑。    

Read more

四月 – 苦难也可以是福分

人生充满变数,总离不开苦难。一场车祸,一场疾病,一场灾难,可能夺取一个人的生命;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成了一个人一生的写照。这样词句,读起来似乎很悲观。再说,苦难是人生一大奥秘,人人都会遇到,但不是人人都能了解。人生有许多的痛苦:生老病死、失业破产、婚姻失败、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等。 读马来西亚律师张文光的《拥抱苦难人生》却让人有另外一种领悟。生命是一场聚散,从出生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每一天,我们都有不同的经历,喜或忧,甜或苦……可没有人可以臆测。人生在世, 我们无法预知究竟有什么事会发生。苦难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我们无法明白的原因,以及我们必须学习的重要功课。 《拥抱苦难人生》一书,刊登了这一段文字:风雨人生路,苦难总相随。生离死别,逆境困顿,人在旅途洒泪时,谁可相依?面对苦难不回避,那要多少智慧与力量?拥抱苦难人生,难,但不是不能……为什么呢?张文光律师说:有人亲身体会苦难,熬过来了,他们在挣扎时留下的心灵札记、人生哲思,倒不失为借镜。这本书是张文光律师的读书笔记,是对人生苦难的疑惑与思索。基督教信仰光照了他的心灵,知道人在苦难中依然有盼望,可以擦干泪水笑迎今生与来生。 真实故事 A)孩子生病、丈夫背叛,求神拜佛都没用!     Jason 曾经拥有许多人羡慕的名利权势,他以为那是人生的巅峰,财富唾手可得,身边美女如云。然而罪恶的海洋暗流汹涌,灯红酒绿犹如漩涡将人往下卷,一圈又一圈,生命转着转着脱不了困。酗酒、婚外情、赌博、吸毒、养小鬼,他一样也没少。    “醉生梦死”,他如此形容当时的自己。     2009年,长子Isaac出生,一切正常,却在第二个月出现缺血情况,第四个月开始持续发高烧……     初为人父母,他和太太陷入前所未有的无助和恐惧中。Jason亲身飞往泰国求助于过去虔诚供奉的神明,回到马来西亚,他也将所知的神明,统统拜了又拜,尝试用过去祈求荣华富贵的方式向神明跪求,却只得到沉默的回应。孩子的病情不仅毫无起色,甚至越发严重,最后还住进了加护病房。用尽所有方法,依然无法改变,他几近崩溃,躲到医院的厕所里哭求上帝。所有的神明都束手无策了,上帝成为他最后一个希望。    其实,他来自基督教家庭,一直都知道这世界有一位上帝。他的家人,尤其是妹妹和妹夫并没有放弃希望,期待他能浪子回头。孩子住院的期间,他们不断带牧者和教会会友轮流到病房为孩子祷告。

Read more

三月 – 大斋节,我可以这么做

        大斋节也称为预苦期或四旬期(Lent),是指复活节前的四十日(不包括星期日)。大斋节开始于星期三的圣灰日(Ash Wednesday),结束于复活节前一天的星期六,2023年是落在2月20日到4月8日。信徒在圣灰日,会在额上涂灰,作为忏悔罪行的象征。 大斋节起源于早期教会的一段禁食期并成为有意愿受洗者的预备时期。 后来,它成了一段特定的禁食、忏悔和祷告的时期。现今的基督徒使用这段时间进行属灵操练、自我反省、自律和悔改。大斋节的颜色是紫色的,表徵信徒为罪忧伤,以求主赦免。 为什么是四十天呢?         这亮光来自摩西、以利亚,以及耶稣基督的经历。         首先,在公元前十五世纪,摩西曾在西乃山上四十昼夜,不吃不喝,从耶和华领受十诫和律法。当他下山时,他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而发光(出埃及记三十四28-29)!  

Read more

二月 – 性教育不可耻 性侵才可耻

         身为中学生,如果老师现在要教性教育,你觉得要教什么,才能满足你,生殖器官、谈恋爱、性交、自慰?性骚扰?还是性侵害?如果你上过性教育课,你觉得老师教授的内容能够满足你吗?如果不能,你觉得还需要增加哪些内容呢?          现在的性教育课程内容大部分都在传递性知识,较少提及性态度和性价值观的层面。维基百科提及的性教育,也被称为“全性教育”,意指其涵盖了性的各个层面,从关于计划生育和性生殖(从受精到分娩)的资讯,到人的各种性表象,例如身体形象、性取向、性价值观、性抉择、沟通、约会、情感关系、性感染疾病及其预防方法,以及避孕方法。         传递性知识只是性教育的其中一个内涵,性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个人健康良好的性态度以及性价值观。如果我们以象形文字来看“性”这个字,右为生,代表生命;心在左,代表心理,因此“性”是生命与心理的结合,完整的性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完善的人格。性教育让我们学习接纳与爱自己、建立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也学习人际间的互动、表达和沟通。 建立界限及尊重他人        

Read more

一月 – 感恩的心

很多时候,我们嘴里虽说谢谢,却未必真的“心存感恩”;有的人常把谢谢挂在嘴边,却没有任何行动,这就是《圣经》里〈雅各书〉2:15-16所责备的: “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 ‘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 信,无善行是死的;同样的,感恩,而没有行动表现,往往也是没意义的。因此,我们若口里说感谢上帝,感谢父母、师长、亲人、朋友等,在某些时候也应该想想该如何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呢! 感谢身边的“小天使”          懂得感恩是一项很正面的个性特质。对于感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对于一些人,你只需为他做一点小事,他就会对你谢个不停,真心感激;有一些人,纵然你为他付出许多,他却觉得那“没什么特别”,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也有的人只会为大事感恩,而忽略了所谓的小事。其实,感恩不该只是看到别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也应去珍惜他人为我们所付出的。          从青年团的营会回来后,突然觉得自己感恩的心真的不大。不是有天大的喜讯,我是不会觉得有什么好感恩的。然而,透过营会,我发觉若可以为着每一件大小事情感恩,自己往往还会是受益者呢!因感恩可以带来极大的喜乐。          

Read more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