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每月话题 2月 – 你在网络有礼貌吗? February 2, 2024April 4, 2024 ICBmycentre 你是否有在未经过同意下被拉进某些群组,你的身份、联络号码全部公开出来?不仅如此,还得饱受连串的“轰炸”,如早安图、GIF,乃至一些内容未经证实的视频讯息,或没营养的垃圾内容。 就算已经离开那些经常分享假新闻或偏激言论的群组,但不是所有群组都能说退就退。因为这间中或涉及到熟人在里头,不然就是和社团或工作相关的群组。 可见,目前“社媒礼仪”对很多人来说仍没有概念。我们学会了上网,却不一定真的进步;我们追上了科技,但不意味着你我更文明。这期我们就来谈欠缺社媒礼仪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 1. 欠缺“社媒礼仪”所产生的问题 A. 数字蹂躏行为 “数字蹂躏行为”就如频密转发早安图、GIF等内容,转发未经证实内容或假消息、强行拉人进群、随意踢人离群、禁止他人发言等的行为。除了这些现象,还包括在工作群组里的聊天说笑。往往社团或工作群组中,总有人会聊起天来,然后把重要讯息给推了上去。 对此深有同感的一名工作者提起,他曾多次在忙碌时,被无关紧要的讯息干扰,重要的会务讯息更被毫无营养的对话给淹没,以致错失关键汇报。他还一度因为类似事件而与群组里的成员争论起来,这间中有人退群,有人被无故踢群,有人结下梁子,令原本促进交流互动的社媒平台成了社交修罗场。 B. 佳节祝贺感受不到温度 再来,佳节祝贺也是另一梦魇。佳节收到祝福本来是件令人愉悦的事,但如今轰炸式的祝贺不仅让人感受不到温度,更多的还是烦恼如何清理容量。 拥有人类学背景的林炳洲博士指出,2016年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类学家做了项跨国研究《Why We Post?》。当时,大家就发现,社媒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靠近,却也更疏远。 以中国为例,孩子到一线城市发展后,逢年过节大家要彼此问候时会需要购买贺年卡,然后花心思书写及邮寄,有些甚至还亲手制作贺年片,祝福成本相当高。但是,现今大家只借助社媒把家人情感连系起来。 当祝福成本降低后,祝福的价值就没过去那么高,而当人越是孤独,就越拼命转发。因此,当祝福成为一种负担与干扰,这或许不是社媒应运而生的初衷。 C. 随意转发无端成加害者 不过,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手机用户除了是受害者外,极可能也是加害者。其实许多不实内容或链接很可能存在诈骗成分,因此随意加人入群,或随意转发,都大大提升手机用户受骗的几率。尤其一些乐龄朋友可能无法识别内容真伪,很可能成为手机诈骗受害者。 D. 网络成了犯罪温床 1.1 散播色情工具 由于网络教育即社媒礼仪不普及,我国在2018至2022年之间共有5966名儿童遭受过网络性骚扰。根据《马来邮报》报道,这当中5115名是女生,年级最大才15岁。该报甚至点出,我国平均每3名18岁以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曾在网络上遭受性骚扰。 此外,也有一些手机用户转发女性穿着性感,或半裸的早安图,殊不知这些都是犯法行为。早前,槟城就有公司经理因手机存有色情视频及照片而被控上庭,最终认罪罚款,这些都是反映民众欠缺社媒教育的一面。 1.2 网络匿名让人肆无忌惮 网络世界里,无论具名或匿名情况下,何时何地都能畅所欲言,因而造就了种种肆无忌惮的行为,包括滥用网络、网络霸凌的情况比比皆是。由于我国接触科技相对较迟,因此国人对网络道德操守醒觉不强,对社媒的危机意识也不高,更不用提社媒礼仪。 以日本为例,多数日本人会注重隐私,而不随意使用餐馆或酒店提供的免费上网服务,他们甚至鲜少随意玩起脸书上的心理测验或游戏。尽管我国网络已经30年,而社媒引入也超过10年之久,但相关的醒觉依然十分欠缺。 1. 3 不尊重原作者,无署名转载等于公然剽窃 另一个看似不经意,却严重侵犯的行为莫过于“无署名转载”。有些网民在看到好文或美图后,为了引起关注或点击,直接在不注明转载或署名作者的情况下张贴这些图文,让人误以为这是网民自己的原创。这无疑不尊重知识产权,等同于公然剽窃。 此外,不少网民也会为了流量而在资讯未经证实前就抢先张贴上传,甚至有者仅擷取片面之词,创造出蹭热度的虚假内容。例如,早前印尼禁止网民在社交媒体,如短视频上进行网络交易,然而该禁令却被讹传成“印尼政府禁止网络交易”。这些不负责任的内容创作者为了流量,牺牲公众知情利益,也助长歪风。 2.0 社媒礼仪欠佳,成为网络用户一大困扰,我们可以怎么做? A. 群组设定规矩,相互提醒 管理员要时时把控监督,除了严禁群组成员转发煽动性言论或色情图文外,也禁止成员分享假新闻。此外,群组甚至可以规定但凡有成员生日,管理员会统一发出祝贺,其他人若要个别祝贺可以私下一对一进行,以避免诸多会员的连环祝贺,导致重要的组织会务讯息被刷掉。再来,鼓励社团另设一个纯粹供联谊聊天的群组,让有兴趣的会员选择性加入,从而避开不必要的疲劳轰炸。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基于意识到相关问题的严重性,社媒平台开始做出某程度的管制。其中就发现WhatsApp推出了新设定,让用户就接收讯息上做出个性化保护措施。更早之前,该平台也让用户做出人群限定设置,即被加入群的手机用户可以在入群前,自行选择接受与否,避免用户被随意拉进群。 早前,政府也曾建议,若群组成员发布煽动性言论或假新闻,管理员很可能将被罚。因此,成员们可以相互提醒与监督,一旦发现不良讯息时,提醒管理员删除,或自行在群组中提出来,要求发布者删除。 B. 当提升思辨应对社媒大环境 群组的规范我们可以控制,但人的思想及嘴巴却无法控制,因此社媒用户应该去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来应对社媒大环境,而不是去就人类的社媒行为作出管制。我国已经有一系列就煽动性言论、假新闻或色情内容而设的法令,因此无需在社媒上另设规范。 举个例子,一些群组本就属于某种社会阶层人士的,若该群组成员是相对说话较粗俗的一群,我们自然就预计了会出现怎样的社媒行为,而不是要求这此人为自己改变。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喜欢,也不属于这个群体的话,可以选择离开,就看我们为何选择留在里头?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虚拟空间本就相对较难控制,因此网民心智需要更坚强,如此才能更果断地就自己认为不舒服的行为说不。如果你真的不喜欢,也觉得受到干扰或冒犯,其实你可以选择向管理员反映,不然就选择退群。这都是你的权利。 结语 不难发现,民众就算学会了上网,却不一定懂得社媒礼仪。圣经告诉我们:“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书10:23)社交媒体本身并不坏,但我们使用它时,是否“造就人”?若那是败坏人的,我们应当避免不做,建立一个有礼貌的网络环境。 文章来源: 1. 黎添华〈从数字蹂躏检视社媒礼仪修罗场(上篇)〉 ,星洲日报20240116 2. 黎添华〈从数字蹂躏检视社媒礼仪修罗场(下篇)〉 ,星洲日报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