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猝逝 我难以接受

上个月外婆在家跌倒,被送进医院才入院短短几天就离世了,医生说她死于心脏病,这让我们一家措手不及,也难以接受。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还没见到面,很多话还没跟她说她就离开了。丧礼之后我回到房间突然感觉内心很空,很遗憾没能好好跟她道别。

最近与我同住的90多岁的婆婆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弱,有时候会忘记吃饭,而且肠胃很不好,经常拉肚子,再加上前几天她才开刀动了膝盖的手术。看看她的身体出现很多毛病,我会胡思乱想,有时候很怕会突然听见不好的消息,尤其是婆婆突然去世,这种担忧的情绪影响了我的睡眠。

我特别害怕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我不知道如果婆婆真的离开,我是否能面对?其实我知道她老了,总会有那么一天,但我还没预备好要去面对,希望那一天不会突然来到。我该怎么处理我的情绪呢?

志雄

生老病死必经之路 与其逃避不如直面

志雄你好,

谢谢你提笔与我们诉说你的心情。从你的来信中看见你在没有心理准备之下失去了外婆,想必这让你和你的家人都十分震惊。在震惊之余,我们也感受到了你的悲伤、无助还有更多的遗憾。这样的经历让你开始思考起家里同样年迈的婆婆,害怕自己会再次面对这样的情况,导致你夜不成眠。这种感觉一定很难受。

虽然你的外婆离开了,但我们相信,你和她的感情并不会因此消失。死亡带走的只是生命的气息,而不是你们之间的回忆。外婆仍旧活在你心里,真切地存在过,值得你去怀念,值得你去为之自豪。

此外,我们看见外婆的离世也加深了你对于年迈的婆婆的担忧。看看她身体上的病痛、衰老和软弱,你感到害怕和仿徨。你开始胡思乱想,害怕听见坏消息而担心得睡不看觉。我们担心如此长久下去,可能会引起失眠、忧郁等身心病症,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那么为了帮助自己恢复到身心平衡的状态里,我们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恩考:

认识情绪

志雄,承认感受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一味的沉浸在担忧、恐俱,甚至假装自己很好并不会真正带来平衡平静的状态。坦白自己的感受,才能让心中积压的情绪得到抚慰、抒发,后续才能更平稳的向前迈进。适当的情绪抒发是合理且健康的做法。每个人都会有需要抒发的时候这并非是软弱之人的表现。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在这安全的角落里尽情地述说内心最真实的感觉。书写和讲述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的疗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心中那些复杂的情绪。此外,一些人会选择听诗歌或者轻音乐来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一些人则会选择运动,让自己在大汗淋漓中忘却烦恼。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抒发情绪的管道。

珍惜身边人

因着死亡,人们了解了生命的短暂,更能明白珍借的重要性。既然我们要珍爱身边的人们,那么我们可以从与珍惜之人的日常的相处上开始实践。例如,与人相处时不计较得失或是在说话时多注意语气和用词避免发生冲突。老人家忘性大,同一件事可能需要我们多次提醒又或者是同一件事,他们会说了又说不断重复。若是婆婆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是要了解婆婆并不是故意如此,更要多给她一些耐心。我们也可以趁空闲的时间相约增进感情。带婆婆去不同的地方看看,即使推看轮椅也没关系,多花些时间相处,能更了解彼此的生活与想法,也可以藉此机会向她来表达心中的爱意或谢意,避免将来的遗憾。

预期哀伤的来临

既然死亡注定是无可避免的事情,那么我们要勇敢选择直面它。对于未来之事有所预备,可以帮助我们在真正面对事件的发生之时,减缓打击。如此看来与珍惜之人谈及死亡的课题并非是一种悲观的表现,反而是客观且健康的处理方式。若是婆婆愿意可以与她一同讨论临终前的医疗安排,甚至是丧礼的细节等,询问她有没有未实现的愿望,然后尽可能地一起去完成它也是一个不指的想法。倘若我们有好好作准备,虽然我们仍会对珍爱之人的死亡感到难以接受,但我们相信其程度是会大大减低的。

生老病死是避无可避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它,但可以学习接受它。在它到来之前,不留遗憾地珍借身边人以及每一个日子。生离死别固然是人一生中极大的痛苦,但是我们仍有方法来经历哀悼的过程,接受它并继续向前行。

志雄,若是你的悲伤哀痛已经大大地影响了日常生活,鼓励你积极地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相信他们可以更好地陪伴你走过哀悼的旅程。

祝福你身心得平静安稳。

倾听您辅导信箱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20230131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