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 倾听呼救,挽救生命

22岁洪姓女孩留下遗书结束生命的新闻,再一次敲响现代年轻人精神压力的警钟。于2019年,全国共有42万4000孩童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根据警方数据显示,15岁至18岁青少年自杀人数,从2019年到2020年增加了一倍,甚至在2019年至2021年5月期间,我国共有超过一半的自杀案例是来自15岁至18岁的青少年……倘若你家里也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你是否有把握知道,他们怎么了吗?
大疫情时代生活失序,青少年辅导个案增加
“老师,其实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整个人好乱”,这是独中辅导主任陈永净很常在辅导中听见的一句话。在经历一场疫情之后,青少年压力问题日趋严重,学生处于不知所措的情境里,类似的个案也在持续增加。
封城的3年里,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孩子从线下转至线上上课,原本外出上班的夫妻则转为居家办公,大人小孩突然齐聚一堂,家庭问题便一览无余。去年开放之后,学生因太久没有与人互动,加上网课与实体课的情况不同所致,学生感觉“真实的实力要被老师知道了”,因而感到非常焦虑。
有一句流行于年轻人的话是这样说的:“逃避虽可耻,但有用”,逃避似乎成了现代青少年面对压力时的首选。辅导员伍燕翎就观察到一部分学生,当他们无法依据要求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不是他们的首要考量,而是选择失联不见。当学生无法直面困难,把问题闷在心里,老师自然束手无策。究竟为何,现代青少年看似那么脆弱,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压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这期就让一群辅导工作者带领我们共同探讨疫情之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年轻人该如何自我察觉、自救和寻求援助?
疫情之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
A.脆弱与不自信,皆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青少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眼前的困难,继而选择逃避;会因为一句话而产生很大的反应,动怒、悲伤甚至崩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这么没有信心?
一群的辅导工作者发现,或许是因为“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当他自处时,更会引发背后的心理问题。当内心没有一个坚实的追求与信仰,面对挫折与障碍便容易崩溃。好比在教育展中,往往当老师问前来咨询课程的学生“你想要什么?”,尽管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多数人答不上来。
来自“生命中的朋友”平台的黄康淇与陈志伟则认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不只是青少年的问题,即使步入中年也会被困扰,只是根节点在于,成年人有了足够的历练告诉自己“其实你可以的”,并且在迷失的时候能够原谅自己。
可是在青少年的阶段,他们趋于本能容易把问题放大。他举出一个例子——当孩子一直花钱,他说爸爸没有钱了,然而孩子会把问题看得很严重,并真的以为家里穷到没有米了,过于控制不去用餐。或者年轻时的他曾以音乐为梦,笑说“好像做不了音乐人就要死,也会有很多纠结。”直到当了20年的工程师,最后才有机会完成这个儿时梦想时才发现,“原来这也只是个成长的过程,并没有当初想的那么严重。”其实青少年所经历的一切,与成人的经历也有相同之处,只是他们还不够多历练储备去面对。
B.物质条件满足以后,我还可以追求什么?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失去目标?相较现代的生活模式,以前更为简单,人生不外乎认真读书毕业找工作,生活似乎就已圆满。上一代的父母经历了生活的匮乏,如今也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加上社会少子化的趋势,当家里只有一个小孩,青少年可能缺少了与人互动的机会,所以当他思考事情,比较容易会以自我为中心。
如在一个家庭里,6个大人照顾一个小孩,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物质需求往往容易被满足。这种情况将导致他们觉得“我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追求”或“我还可以追求什么?”一旦物质条件被满足以后,孩子相较之下便失去了最直接可以追求的目标。
他们继而谈起了由3个圈组成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第一个圈是“生理”,也许因为青少年踏入青春期,荷尔蒙调整、脑部发育开始了第二性征,这些因素随之影响了第二个圈即“心理”,常被划分为3个面向,即“认知一情绪一行为”,简单来说即是“性格的形成”;第三个圈则是“社会”,即是家的整体互动以及当下所处的大疫情时代。可以说,国家影响社会、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则影响个人,在青少年压力的问题上是环环相扣的。
尽管如此,疫情期间整个世界却好像停顿与断连开来,这时整体的影响就非常明显。好比上文提及,大疫情时代的生活模式,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于是当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可以为了什么而努力,在主流价值如成绩、才艺也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很容易因此而蜷缩起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孩子变得脆弱。
C.人人想做主角的时代
社群媒体兴起,人人都有一个YouTuber梦,希望能在镜头前崭露头角,获得掌声。大家都希望有机会成为镁光灯照耀的主角,有想被关注的欲望,但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危险的现象?现实社会里,主角只有一个,当自我期望与现实能力不符,结果与理想出现落差,这也正是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到虚拟世界寻找自我价值感
不仅如此,他们也提出了一个“新奇”的真实案例。疫情期间,打游戏成了多数青少年在家打发时间的消遣,游戏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正如刚才提及,现实社会有多少人能当主角?于是在真实生活中无法成为风云人物,他们便会选择沉浸到虚拟网络世界中,打排位升级以收获自我价值感。
在一起案例中,曾有青少年吐露企图自杀的原因,竟说“人生就好像游戏这样,我觉得我的人生过得十分糟糕,我想像游戏的角色一样重新来过。”对辅导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新的想法,甚至在青少年的社群里,也出现互相鼓励自杀的Telegram群组。这样的现象着实令人堪忧,可见解决青少年压力以预防自杀已经刻不容缓。
D.演算法形成孤岛效应,选择多心更慌
速食化是如今网络世界的趋势,影片时长越来越短,成人以至于青少年都失去了阅读长文的耐心。在这个人手一机、资讯大爆炸的时代,你看过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方式吗?“他们同时间开数个应用程式,手指滑动的速度也非常快——智能手机就是专门把现代人的心打得散散的。”
但,你有时还是难免觉得,家人、同学、老师都不理解我;手机虽冰冷,却始终是真爱。演算法紧抓着使用者的需求与欲望,依据个人喜好推送影片,于是当一个人开始感到郁闷,看了一个关于悲伤的影片,它会继续推送相关内容,人很容易就陷入演算法的框架,继而沉浸在那样的世界里头。
然而在演算法出现前,世界的运行方式是另一回事。当时,学校是一个创造共同记忆的空间,“好像我们看戏,去到学校每个人都讲《天龙八部》,现在学生去到学校,每个人谈论的都是不一样的剧。”皆因大数据与演算法瓦解了共同记忆,甚至当青少年没入被演算法堆叠起来的屏障,变相形成了“孤岛效应”。因此,要怎么把孤岛与孤岛连在一起,是我们现在可以多做一些的。正因世界运行的速度变快了,间接导致选择的增生。青少年希望自己能做主,但他们不知道方法,因此心才更慌。我们过去的时代虽然也是懵懵懂懂,但选择不多,现在青少年很大的挑战是因为这个世界给他太多选择。在太多选择面前,当青少年的理智脑发育不够成熟,会容易使用情绪脑来做决定。
协助青少年认清自己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在中学阶段,最重要的部分即是“认识自我”,通过与同侪间的互动找到自己的角色与身分。但在疫情期间,线下互动缺失了,导致孩子在“找到自己”这一块遇上困难。然而,体育运动场开放之后,课外活动亦回到实体,根据他们的观察,个案量就有明显的下降。那是因为学生体能上有得宣泄,情感上则有朋友可以交流,“他们在互动中产生价值感,整体的状态就健康许多。”
在青少年抗压的课题上,需要在事情发生之前更早预防,当学生遇到问题来到我们面前,已经太迟了。回到青少年因不知自己要什么,而导致生活失去目标与动力;也因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而失去生活中的信心,继而变得脆弱——究竟如何能改善这样的情况?
一.培训技能,重新找回价值感
也许可以从生活中的细节着手。辅导员伍燕翎谈及孩童在7岁到12岁这个阶段,我们常说“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但小朋友在家庭里,有几个能早上起来折好被单,准备好自己去上学?只有从简单的事情开始,才有可能面对更大的挑战。
再者,生活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据陈志伟的观察所得,青少年更想让他人尊重自己的选择与品味,因此在设计生活营时,也会往“客制化”的方向出发。如此一来,青少年更有参与感,同时也能通过完成任务达到自我满足,“他的心有东西可以依附,就不会到处抓,却抓不到一个所以然。”
另外,也可以通过培训技能以增强孩子的信心,例如可以依据青少年的兴趣和志向,投入不同领域的职业训练,包含美容、烹饪、广告设计、理账与销售、音乐、舞蹈、网络应用等课程。只要让他相信一件事,我是可以做到的,那就够了。
二.父母陪伴孩子阅读,建立价值观
对谈中得出,我们已经从一个听话的年代,变成需要多一点跟他们对话的年代,因为在对话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尝试找到自己。所谓“对话”,更可诠释为一种互动。
陈永净就说起,近期他与小孩读一本名为《楼上的奶奶》的绘本,内容谈及死亡,奶奶最后变成了一颗流星。读后孩子问,“爸爸,将来你也会死吗?”
“我们在他还小的时候就谈论过这些问题,如果青少年从儿童时期有机会多接触书本,建立起基本的价值观,就相等于收集能量以面对未来混乱的世界。遇到挑战时也有一层保护膜,能自己消化与寻找答案。”
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学习自我察觉、自救和寻求援助
当你有以下的症状就要留意了:感觉胸闷、睡不好、精神不佳、一直闷闷不乐、对任何事务都提不起劲、不想说话,发现自己在好几天都有以上的症状,而你并没有生病的话,就要开始自救。可以从身边开始,有可以交谈的父母兄弟姐妹、好朋友,把自己的困扰说出来。如果跟这些人说了,状态还是没有好,这时候会建议去找比较专业的人士,比如心理医生,辅导员或学校的辅导老师。当别人察觉你的异样,主动靠近你的时候,不要选择拒绝,试着接受别人的关心。
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精神压力、忧郁症甚至自杀的倾向,可以主动靠近他,跟他说话,甚至到他身边陪伴他,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你愿意听他说话,如果他不愿意说话,你就陪伴他做想做的事。发出你的诚意靠近他,问他怎么了,我们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如果对方拒绝,电话或讯息的追踪还是要有。每天给他一个关心的讯息,让他感觉有联系,不要停止对他的关怀。同时去思考他的身边谁对他比较重要的,私下跟这些人提起你观察到的状态。如果他还是拒绝,带他并陪他一起去见辅导,给他支援。
对于目前正面对精神压力的人,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败,那不是一个绝对,千万不要放弃可以让你过得更好的机会。
无论你的过去如何,耶稣的爱拥抱你。
“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诗篇》34:18
若您想寻求帮助,可拨电:
砂拉越诗巫幸福中心084-333060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03-42657995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听懂青少年的呼救声》,报导:梁馨元,20230425
- 星洲日报《年轻人精神压力敲警钟,专家:多聆听孩子心声》,报导:郭秋香,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