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冲突的勇气:承载情绪(上)
处理冲突的勇气:承载情绪(上)
冲突中的核心情绪是愤怒。愤怒令我们丧失理性,把给对方的爱意,转为仇恨。其实愤怒是人类其中一种原始情绪。究竟内在的心理世界发生什么事?那要从婴孩时期说起。
解构冲突中的情绪状态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 1882-1960)专门研究婴孩和儿童心理学。从了解婴孩和儿童的情绪变化中,我们可以了解成年人的情绪状态,每当我们被负面情绪充斥时,往往退化到这种「原始的」状态。
克莱恩观察了大量母亲和孩子的互动,发现一个共通现象:当孩子遇上不安(如母亲暂时离开、得不到心理满足、遭外界环境干扰等),会产生一种所谓「偏执-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在婴儿成长过程中,会在对母亲的爱与恨两种心理位置间摇摆,此时婴儿的情绪反应是极端的好与坏。孩子的潜意识运作中,会有两种反应:投射性认同及内心深层的分裂。
先解释一下这两种反应:
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指婴儿将自己内在自我无法承受的部分(例如不安、烦躁)投射(project)到他人(如母亲)身上,然后再内化(identify)该部分。例如,当婴孩不安,便觉得是母亲不好,产生不满、愤怒,之后从母亲的反应,感受上「以为」自己都不好。
分裂(splitting):
是一种偏执,将别人幻想成极好或极坏,没中间,不客观,不立体。
以上两种反应本来是婴孩的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他将未能消化的负面情绪如排毒一样排出来,以保护自己弱小的心灵。不过,他不能预测母亲的反应,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如果母亲不明白他,忽略了他的情感,甚至用了负面方式回应,孩子会愈来愈讨厌母亲,同时愈来愈讨厌自己,久而久之感觉自己不好、不被爱。
将以上概念放在情侣冲突中,情人受到对方冲击或伤害时,会不自觉地退化成这原始情绪状态,视对方为极差,忘却了好的一面,思想尽都负面,拒绝客观和逻辑(分裂反应)。而对方的不适当或负面反应会令他更反感,同时内化出负面自我观感:自己不好、没价值、寂寞等,于是更愤怒和自怜(投射性认同反应),如前文说,愤怒是「受了伤」的反应。
文章来源:伍咏光《爱,要勇敢——恋爱的心理分析》,突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