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孤独倾向

为何常有孤独感?

青少年若被家人疏远,或娇生惯养,在家称霸在外却懦弱,或常有腼腆抑郁,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青少年和群体在一起做某件事情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失败,因此感到和群体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这样就越来越离群。当别人高兴的交谈时,就有一种“不仅不能参加,而且还担心被人家排挤”的心情。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只要与群体聚集时就会感到恐惧。既想加入伙伴当中,又想避免在伙伴面前失败,因而产生不安,这被称为孤独倾向。

人们总是认为只有不善交流的人才会感到孤单。但研究发现,学业、金钱、名誉、权利、魅力、社交能力、好的品格等等,都无法让我们避免孤独。

长期的孤独压力和无助,让人的心更快老化,免疫力下降,孤独的致死率是肥胖的两倍。就如同每天抽一包烟一样致命。饥饿提醒身体需要食物,孤独提醒需要社交。孤身一人意味着死亡,而社交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和别人相处很重要,但又害怕与他人相处产生摩擦,心情矛盾!

青少年对付孤独的方法

  1. 找同学或同伴谈心,可以遣散孤独心情。有品行障碍的学生,可以向知心同学或朋友,诚恳的检讨自己的不良品行,以获得他人接纳和帮助。
  2. 参加正当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如看小说或电影、游泳、打球、体育锻炼等,既能松弛心情,缓解孤独感,又能从中得到教育或激励。
  3. 刻苦学习,为了摆脱空虚情绪而转移到阅读的境界,从中汲取知识,也满足精神所需。所以与好书交朋友是找到了不说话的好伙伴。
  4. 写日记和创作,既可充实多余时间,遣散孤独感,又可提高文化和修养。
  5. 做适当的家务劳动,也可以帮助周围的老人、残疾人士等做一些好事,既排除孤独感,又得到情感上的补偿,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6. 独处不等同于孤独,只是从喧嚣的外部世界暂时抽离,回归到自我的世界,体会出自我的价值、信念、理想以及完整性,并且清晰“诊视”自我,感受自我的精神力量和追求梦想,达成心愿,对抗外部世界挑战压力以及尘世间的纷纷扰扰。
  7. 时常有独处的时候,养成默想的习惯,却不感到孤独,这样的人大多有涵养,与人交往时,多半不会说错话、做错事、做错误的选择和决定。

许多作家、音乐家、专家、伟人

多数是在孤独的时刻,钻研知识,不虚度时光。

文章来源:袁凤珠《人生GPS导航青少年》,文桥传播中心有限公司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