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你的情绪健康

照顾你的情绪健康

往往与人发生口角时,因在气头上,而说出非理性的发言,使关系更加恶化。但当我们适时了解自己的情绪之后,就能理智的表达情绪感受,也能减低彼此间的摩擦。

那我们要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健康呢?

(一)体察自己的情绪,时时留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

可曾想过,当我们的心里感到懊恼、生气、沮丧、伤心、难过、气馁、失望,谁会是第一个接触、知道、收到这一些情绪的人?答案会是:我们自己。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直接感受内心的情绪。

有一对夫妻,因为先生工作特别忙碌,有时连周六也得回公司上班,为人妻的并没有贪睡,一如往常般,早起陪先生用早餐。在一个寂静的早晨,先生坐下,望了望餐桌,第一句话就是:“怎么餐桌上会有一支笔?用过了怎么没有放回原处?”妻子一看,那是自己前天因要提早出门,给孩子写字条时留下的。纸条扔了,圆珠笔却没有归位。当下,妻子心里有气,语气自然不好了:“一大清早就没讲句好话,也不谢谢人家一大早起来陪你用早餐,成天只会嫌三嫌四,眼睛只往坏处看!”餐桌气氛马上紧绷。

如果先生接□: “又没人叫你早起,起得不甘心就别起来呀!自己做错事,就没有想要改变,每天等人帮你处理善后。你忘记上次(可能又要翻旧账)……”这就没完没了了。

许多夫妻难免会因类似的芝麻绿豆小事起争执。当人们愿意努力去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就容易了解情绪的来源,其中包括自己的期待、认知、想法、思考模式等。接下来,则比较容易以理性的态度与方式去处理自我的情绪或与对方沟通、表达。

就以上述夫妻为例:当妻子感受到餐桌上的气氛开始紧张时,可以先尝试觉察自己的情绪,同时思考自己负面情绪的来源:原来,她期待先生会把焦点放在她早起陪他用早餐的心意,而非那支没有归回原位的圆珠笔。她也可以这么想:先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头脑里面正想什么,而他的确也可以表达浮现在他头脑里面的任何想法,包括:这圆珠笔怎么没有归回原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太太当时有不高兴的情绪也是正常现象。只是,我们是可以选择:要强化我们的负面情绪吗?又或者选择用其他的态度与方式作解释或表达?

聪明的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适当的表达情绪与感受。

(二)适当的表达情绪感受。

当太太觉察自己的心里不舒服了,她可以选择这么表达:“你一大清早就念我让我听了不舒服。我希望你把焦点放在我早起陪你用早餐,而不是只看到我没做好的东西。那的确是我没有善后,有时太匆忙就是会忽略了。如果你可以直接帮我归位会让我觉得特别感动……”

“适当表达内心的情绪感受”往往不是一般人的强项。但我非常相信:当你希望在什么事情上专精的时候,你就得花时间去操练之。想要管好情绪,就得时常体察自己的情绪,并且操练我们的语言,学习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必要时,要晓得如何将感受说出口!其实,“表达”不一定会伤害关系,“不表达”也不表示一定可以维持良好关系。当然,要表达内心的情绪感受,绝非咄咄逼人,必须留意自己说话的态度和语气。

“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地体会和揣摩。

文章来源:梁婷婷《够好的生命花园》,文桥传播中心有限公司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