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为了报复父母吗?
几年前,大陆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一项对十二个城市、三千多名独生子女的人格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五分之一的受访者有过‘不想读书,想自杀’的念头,这让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忍不住捏了一把冷汗。
挫折转化为报复
这份报告显示,子女在学习上,有高达百分之七十六点九的人是为了‘报答父母’,也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但其中夹杂着父母的高度期待,让孩子感到困惑,不知他们是为谁而活?由于孩子学习需求的动力,大部分是来自于家长,而家长要求极高,所以让五分之一的孩子对学习有乐趣,其余的则感到十分痛苦。
大陆父母受一胎化政策影响,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竞争得厉害,各个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未来一帆风顺,没有人想落人于后。这种不要输在起跑点上的高度期待,比起台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成年人而言,为了将来某个幸福,而忍受眼前的不便,是可接受的。但同样的要求若放在孩子身上,却是无法消受的事实。孩子的世界很小,在他们看来,所经历的每个磨练都很大,当抗压力不如大人,负荷不了时,就只有选择自杀一途。孩子自杀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是报恩不成,所受的挫折会转化成为报复。
人—幸福本身还是工具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被父母物化成某种工具,因而使他们越来越远离‘人之所以为人’的尊贵性。譬如,父母对孩子有高度的幸福期待,但所产生的过程用苛刻的言词要求,远多于从心里真实欣赏孩子;他们是有一颗疼惜的心,但却常用一张凶恶的脸来替代。当被凶恶的眼神指责时,孩子是像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还是尊贵的人?
人会自杀,牵扯到一个意义性的问题,人是幸福的本身,还是追逐幸福的工具?若父母的观念没有改变,一旦认定人不是幸福的本身,那就惨了;孩子为要满足父母所认定的‘某种幸福’,每天疲于奔命,而且永远不能达成他们的完美要求。如此周而复始,便断送了真正的幸福,这种不当的期待会刺激人有自杀的念头。
若要恢复人成为尊贵的人,而不是被利用的工具唯一的方法,人必需明白生命的起始目的。从肉体言,赐生命者是我们的父母,但他们也有他们的父母,把这些直系亲属溯本追源,历代累积成为一个集合名词,就是人。幸运与否,关键就在此。当其中一位人,可能是我们,明白自己就是幸福的本身,而不是追逐幸福的工具时,之后的孩子也才可能恢复成为幸福的本身。被父母物化为工具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环环相扣,代代相传。
当人不像人,且被认定是物时,没有活着的尊严,也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便想自杀。问题是,自杀来自于人被物化的感受,但谁使我们有这种感受?答案是我们最接近、也最有关连性的父母,因此,当自杀成功,便是直接报复了他们。
人无法解答存在的意义
然而,报复若果真成功,留给父母的也是永无弥补的悔恨。他们何尝愿意有这样的结果,然而他们却没有能力逃脱这种‘视人为物’的困境;因为他们是人。这就是生命的盲点,人无法解答自身存在的意义。为要克服这问题,除了需要从肉体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之外,也需要有属灵的角度。也就是,除了人有外体的存在意义之外,也要看人内在的灵魂,这灵魂是从造灵魂的上帝而来。
生命从上帝而来
只有当人遇到上帝,明白生命从上帝而来,才能恢复他的生命像人,这就是人崭新意义的开始。这样的改变不只是得到启发,认定自己就是幸福的本身,同时也祝福以后每个将要出生的孩子。孩子、青少年是人,父母也是人,但我们是一份独特的礼物,还是被利用的工具?端赖此刻我们‘人’自身生命是否得到改变?
作为青少年的你,如果有上帝的爱来肯定你的生命,并恢复你的人性尊严,你对生命将有不同的见解,不会以自杀这种报答父母之恩不成的矛盾行动来报复父母,反而会用感恩的心来珍惜与他们的每个关系;因为你明白上帝透过‘你’来经历世上的每一天,不是无意义的,而是一份极美的礼物。
资料来源:中信月刊(http://www.twccm.org.tw/framese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