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 – 把冷漠变成爱

令人心寒的冷漠

别以为只有“不施予援手”才算得上是冷漠。有时候,不感恩,不领情也可以是冷漠。曾经有人问一位孩子,母亲因着安全的缘故,每天都站在租屋底楼的楼梯口等你放学或补习归来,你会感动吗?谁知,孩子抛下一句:“她都多余的,又没人叫她等!”听了令人为之心寒。

其实,冷漠有时候是性格使然,冷漠的人往往不习惯对他人的善意作出积极的回应。但我想,我们都得反思,问问自己,就真要保留这样令人心寒的冷漠吗?倘若发现那是“故意”的冷漠,则可尝试找出背后可能性的原因。毕竟“冷漠”这回事,于人于己,皆没啥好处!

把冷漠变成爱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河马先生在河里洗澡。他一边洗澡一边唱歌,开心极了。驴子哥哥迎面走过来对河马先生说:“河马先生,我们正要进行拔河比赛,但牛大叔生病不能参加了,所以我们这一队真的很缺人,你可不可以加入我们啊!”谁知河马先生回答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别来烦我!”说完话,就游开了去,驴子哥哥只好失望地离开。

过了一阵子,蝴蝶妹妹紧张地飞过来,对河马先生大声说:“着火了!着火了!天鹅姐姐家着火了!快点过去帮忙!”河马先生回答说“关我什么事?你去找别人吧!”河马先生继续洗澡,由得蝴蝶妹妹生气地离开。

后来,鸭子妈妈急急忙忙地走过来说:“河马先生,你有看见我的孩子吗?我那可怜的孩子不见了。你能帮我找找吗?”河马先生很不耐烦地回答:“我怎么知道你的孩子在哪里?自己去找吧!”鸭子妈妈无助地离开。

有一天,河马先生不小心踩到猎人的陷阱,虽然最终可以逃脱,但脚受伤,无法走动。谁知驴子哥哥、牛大叔、蝴蝶妹妹、鸭子妈妈等等,不计前嫌,仍愿意过来帮助他。河马先生不好意思地向他们道谢,但他们回答说:“朋友本来就是应该互相帮忙的呀!”

人都应该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应负的责任”。但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接受这个观点呢?想想我们自己,究竟我们是像冷漠的河马先生?又或是愿意主动提供帮忙的其他动物呢?

真人真事

事件1

2011年10月13日,来自广东佛山一名2岁女童小悦悦(本名王悦),在离家100多米的巷子里玩耍,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小悦悦撞倒,并卷到车底。司机停了一下,竟然再踩油门,把车开走了,后轮再次从小悦悦身上碾过。那时,有3个路人经过,却漠然不理。随后,又有一辆小货车驶过那里,再次辗压女童。之后,约有15个路人经过那里,但没有人帮助受伤的小悦悦。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然后寻求援助。最终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而逝世。

事件2

2011年9月2日,武汉88岁的李爹爹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市场门口面朝下摔倒,事发后有许多人上前围观,但是没有人上前扶他一把。最终,李爹爹面朝下躺了一个多小时后,因鼻子出血堵塞呼吸道而窒息身亡。

为何司机撞了人会弃之不顾?而18名路人对小悦悦也视无若睹?李爹爹摔倒在地上,许多人围观,却没有一人愿意扶他一把?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冷漠的心态使然!大部分的人害怕吃亏,深怕给自己惹麻烦。殊不知,这样的冷漠让悲剧发生,让宝贵的生命就此丧失。

冷漠对话省思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对话: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秀娟 : “哎哟!你知道吗?现在的人很冷漠咯!光天化日之下,有位少女在闹市被打抢。虽是人来人往,但是没有人伸出援手。那少女被抢之后,跌倒在地上,也没有人理会,直到巡逻的警察经过,她才得到帮助。就不知是什么心态?”
志伟 : “我想没有人伸出援手是因为人人都怕事,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大家只理会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就不多管了。”
秀娟 : “这也难怪,现在的治安的确很差,弄得人心惶惶,人们自然‘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志伟 : “现在好人难做,常也是吃力不讨好,生怕万一惹祸上身不就更麻烦吗?其实,你那时不也在场吗?”
秀娟 : “Er……对啦,我想我也是其中一个要反省的。”
旁观者心态
丽莉 : “今早搭巴士的时候,我看见一位老婆婆手上拿了很多东西上车,大袋小袋的,好像是刚从巴刹买菜回家。巴士上坐满了人,她只好站着,就没人站起身来让位给她。巴士走了一阵子,突然间司机急速转弯,她还差点跌倒呢!我自己也是站着,所以帮不上忙。”
伟光 : “我猜每个人总想着有人会让座给老婆婆,所以,自己不让座也没关系。而正是因为人人都这么想,所以到最后都没人让座。”
丽莉 : “说真的,当人多的时候,个人的责任感就会降低,不太愿意伸出援手,因他们会觉得责任不在于自己。”
伟光 : “所以,当人人都置身事外,只做旁观者,社会就会越来越冷漠了。”
别人这样,所以我也这样
凤梅 : “胜强,你怎么可以把垃圾丢在这里啊?”
胜强 : “你别管那么多啦!别人都是这样丢,我跟着丢,又有什么关系?”
凤梅 : “那你的意思是别人没品,你也没品,是吗?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变成怎样啊?”

以上的例子可能是我们生活中会经历的事,我们面对类似事件的时候,又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呢?真的“别人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吗?其实,我们真要有这样的观念:大部份的人都在做的事,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对的或正确的。身为基督徒的我们,是否知道上帝的心意是什么?《圣经》在〈腓立比书〉3章4节如此教导我们:“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所以,上帝的心意是要我们彼此照顾与关心别人的需要,而不是单以自己的事为重。

小测验:我是一个冷漠的人吗?

发生以下的情况下,你会有什么反应?

  1. 乐于帮忙、挺身而出
  2. 想要帮忙却力不从心
  3. 无动于衷,事不关己
  1. 同学之间因为一些事情而争吵,甚至打架。【 】
  2. 看见有一群人正在围殴一个学生。【 】
  3. 有个视障人士站在马路旁正等待要过马路。【 】
  4. 发现受伤的小动物躺在马路旁。【 】
  5. 有个残障的乞丐正在向路人讨钱。【 】
  6. 巴士上左右摇晃,有个怀孕妇女却没有位子坐。【 】
  7. 在车厢内发现有小偷正在偷别人的钱包。【 】
  8. 攫夺匪掠夺妇女手提袋,并将她推倒在地上。【 】
  9. 走在街上看见不远处正发生交通意外。【 】
  10. 慈善团体为海啸的灾民发动筹款。【 】

如果你的反应大部分是……

  1. 表示你热心助人、愿意挺身而出,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世界会因你而变得更美好。
  2. 表示你有想要帮助别人的心,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又或是害怕付出。其实,只要在我们能力范围里付出,尽了力就好,所以不要优柔寡断,想做就做吧!
  3. 表示你对周遭的事物漠不关心,采取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人冷漠。

的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闲事可以明哲保身,省下不少的麻烦。但若遇见他人有需要帮助,仍然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回应,那么就过于自保,往往会助长社会的罪恶,令人间少了温暖。反过来想想,在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时,我们也希望他人冷漠以待吗?

今天,倘若我们的车子抛锚,手机正好没电,站在高速公路旁向人招手求助,而如果每辆经过的车子都视若无睹、冷漠以待,那会是一个怎么样可悲的情景啊?

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圣经》记载,当耶稣提起要爱邻舍如同爱自己,存心要试探耶稣的律法师问:“谁是我的邻舍呢?”〈路加福音〉10:29 针对律法师的提问,耶稣说了这样的比喻。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强盗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偶然有个祭司路过,见到那人,没做什么,就从他身旁过去了。后来又来了个利未人,看见后,也照样从那人身旁过去了。再后来,有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治疗他的伤口,包扎好后,让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顾。第二天,撒玛利亚人要离开,临走前,留下二钱给店主,拜托店主可以代为照顾伤者,若有额外费用,等他回来再偿还,这才离开。〈路加福音〉10:30-35

请问,谁才是伤者的邻舍呢?

在这个故事里,撒玛利亚人是犹太人和外邦人所生下的后裔,被认为血统不纯正,被犹太人所歧视。但这个撒玛利亚人没考虑这样的问题,愿意尽心尽力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犹太人,对伤者施以援手。他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帮助别人。他以爱为原则,怜悯和关心他人的需要,不要求回报,单凭良心去服侍和帮助别人。反之,律法师和祭司是最熟悉《圣经》的教导和律法。然而,当他们经过伤者的身旁,可能因着种种缘故,都没有伸出援手。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得时刻以此故事提醒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有看见别人的需要呢?是否在有需要的人身上看见自己当付的责任?希望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好好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看事待人,可真愿意成为别人的邻舍?

冷漠,你觉察到了吗?

可想过世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冷漠的心?很多时候,人们不只对公益事件、不认识的人冷漠,事实上,也有不少的人是对自己周边的人事物,甚至是亲如父母、同学、老师的需要,视若无睹。有时候是不懂得感恩,“不愿意”感恩也是另一种冷漠。

人之所以会有颗冷漠的心,有些可能乃来自个性特质、家庭背景、过往经历等等,也有些是因着自己一些想法、认知、信念、人生观的影响。只是,人必然要有一颗可以“自我觉察”的心,除了做些小测验,也可以花些时间好好思考:我是个冷漠的人吗?我往往会在什么事上冷漠?我的冷漠对自己,对他人带来了什么?而导致我冷漠的又是什么?可愿意尝试去改变?

对于基督徒,我们更该常常如此反省,要知道我们的上帝绝不是一位冷漠的上帝!祂实实在在,是我们爱的源头……

可以治疗冷漠的良药–爱

冷漠的心,往往是一颗冰冻的心,什么可以为之解冻呢?我想,是爱。爱,是上帝极大的属性之一。且看《圣经》里与爱相关的一些描绘与故事。

无条件、牺牲的爱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始祖犯罪,因此人类沉溺在罪中。上帝为了拯救人类脱离罪恶的捆绑,因此差派祂的独生儿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救赎我们。因深爱着祂的子民,耶稣基督为我们受了许多不该受的苦,祂牺牲自己的尊荣,降世为人,后来更为了替世人赎罪,被人鞭打、羞辱、甚至被钉在十字架上。

不求回报的爱

主耶稣知道自己即将走向十字架的道路。逾越节前夕,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犹大心里。这事主耶稣是知道的,他也知道被捕之后,门徒都会离开祂,包括口口声声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的彼得,还三次不认祂,然而,主耶稣仍是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束腰,拿了一条毛巾,把水倒在盆里为门徒洗脚。(〈约翰福音〉13:1-5)耶稣基督知道犹大会出卖祂,门徒会离开祂,彼得会三次不认祂,但祂并没有因此改变,仍然为他们洗脚,对所付出的不求回报。

怜悯的爱

〈路得记〉里的主人翁路得,是一名寡妇,虽然丈夫去世了,仍然愿意继续奉养婆婆。为了养活自己和婆婆,她就到当地的财主波阿斯的田间拾取麦穗。波阿斯知道路得的事情后,怜悯她,让路得留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波阿斯还吩咐仆人不可欺负、羞辱路得,甚至交代仆人们要从捆里抽出一些麦穗,留在地上,好让路得可以拾取。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见波阿斯那令人敬佩的怜悯之心,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财富而变得冷漠不可一世,反之,他关心有需要的人。

助人为快乐之本

“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是句耳熟能详的话,往往因为太熟悉而忽略了它美丽的意思。的确,帮助人可以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感觉。有一则故事:一个年轻人,患上急性肿瘤,急需几百万元的手术费。由于家境贫困,病人的家属逼不得已求助于媒体,希望可以向社会大众筹得这笔费用。消息刊出的第二天,有个人前来捐款。他是一个失业的工人,带着他身障的孩子一同到来。虽然捐款的数目不大,但现场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

有一位记者好奇,追问他自顾不暇,却还能捐款助人的原因?那位工人回答说:“穷人再拿出一点钱来,还是穷人,这是不会改变的。不同的是,当我拿出一点钱,会让我感受到自尊和富有。”

我听了这个故事, 内心很震撼, 因为工人本身没有工作,还需要养活一个身障的孩子,他也需要金钱去养活自己和家人,但还是愿意拿出钱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符合了《圣经》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5。虽然他知道他的付出并不会改变他是穷人的事实,但在他愿意帮助其他人的时候,他就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内心是富足的。

各位《青春路》的读者们,或许你会认为自己还年轻,没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学生的零用钱往往不多,又要如何帮助别人呢?其实,我们真要有如此的概念——助人非得有钱方可。很多事情可从日常生活做起。比如说:扶老人过马路、乘搭公共交通时让座给有需要的人、对他人的需要敏感,主动伸出援手、从储蓄里拿出一部分的钱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给周边的人一个笑脸等等。助人就从身边的人做起,也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圣经》〈箴言〉3章27节如此说:“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这是《圣经》的教导。无可否认,有需要的人的确很多,我们无法一一提供帮助,但只要我们愿意多些反省,少些冷漠,每个人尝试帮助某些人,愿意多付出一些,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温暖和美好。

当作好事却成了坏事

在中国曾经发生一个案件,南京市民彭宇看见徐寿兰跌倒在路上,于是下车扶她起来, 并送往医院检查医治。结果发现徐寿兰股骨骨折,需要动手术。徐寿兰随即向彭宇索求赔偿。最后,这个案件告到法庭。徐寿兰声称是彭宇撞倒她,理应赔偿,支付手术费。彭宇声称他是看见对方跌倒,所以下车扶起并送往医院。最后,法院判决彭宇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需要赔偿对方共人民币45876元。

这个案件在当时引起极大的争议,主要认为帮助人的彭宇,反让徐寿兰反告为肇事者,还被法院判决需要赔偿和支付医药费给对方,是件非常不合理的事情。这样的事件很可能会让很多人不敢伸出援手,因害怕好心做坏事,惹祸上身。

然而,《圣经》的教导是要我们行善的。只是,我们当如何在行善之余又不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呢?《圣经》如此说:“……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马太福音〉10:16 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求主给我们智慧作分析,好好分辨,看看哪些人才是真正需要帮助,而并非盲目地帮助别人。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还是有可能被欺骗、冤枉,甚至是陷害,无论如何,我们仍要依靠上帝,保持良善,面对问题的时候,找到因应的方法。

德雷莎修女说:“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她也说:“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所以,我们不应该因着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只要按着《圣经》的教导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了。

故事分享

曾经读过一本书《石头的代价:为我的村子盖一座学校》,作者来自非洲,在国立大学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后来他和妻子回到自己的国家,看到许多人在他父母家门外大排长龙,想向他求助。当中很多人生活艰辛,没有能力抚养死于爱滋病的亲人孩子。他想要为孤儿们开设一所免费学校。但是他没有经费,父亲不愿意捐钱,也不愿意提供土地给他使用。许多人对于捐钱给孤儿学校的事心存疑虑,政府也贪污腐败。

那时,这件事情水深火热,但身边的人却对此事漠不关心。有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自会想:我能力有限啦!这和我无关!然而,作者对于这件事情说了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这段话,让我很震撼,我不曾想“不做什么”,也可以算是个“坏人”。“予他人的需要视而不见,竟和加害人没两样,因什么都没做,什么也没说,是默认恶人的行为”,这样的说辞。也许重了些吓人了些,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提示
  1. 爱的反面是什么?
    是仇恨吗?不。是冷漠。
  2. 关心的反面是什么?
    是加害吗?不。是忽视。
  3. 勇敢的反面是什么?
    是害怕吗?不。是逃避。
  4. 成功的反面是什么?
    是失败吗?不。是放弃。

希望我们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上,多尽一份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温暖。

文章来源:第116期《青春路》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