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 王子病 公主病
向“溺爱”说不!
“为什么台上那么多白雪公主?”
这年代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小矮人啦!”
所以,舞台上站满了白雪公主。这是我们的年代。
越来越多先进国面临人口老化的危机,这表示越来越多人不愿多生小孩,家里小孩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些小孩就越来越“宝贝”。然而,当父母越来越宝贝这些“稀有人口”的时候,往往就使他们越来越靠近边缘人物,变得越来越不明事理、不能独立、不能抗压、不愿思考、无法承担、不愿努力、不会自爱……哇!想想就可怕!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向“溺爱”说不吧!
王子病 公主病
一天,友人幽默地对我说:“我家大王有两个忠心的仆人,每天将大王侍候得服服贴贴,煮饭洗衣,斟茶递水,提鞋绑鞋带……而两个仆人都是硕士出生,大王则还没念完幼儿园,哈哈哈……”语毕,大家笑成一团。
大王是谁?自是朋友的五岁儿子。不用说,忠心的仆人则是他们夫妇俩啦!友人算不上是宠坏孩子的父母,但对孩子的那种无微不致、细心呵护、尽心尽力,道尽了天下父母心。放眼观望,时下的确有很多孩子在不知觉中被父母亲宠坏了,过度的爱护让这些孩子习惯在家“坐着为王”。他们除了念书、玩乐,可说什么都不都不必理会!当然,更多时候并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做!
很多专家都说现在的青少年“不好搞”。没什么道德典范可以植入他们的心中,除了三电(电视、电脑、电话)以外,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务容易提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不容易受感动,也不喜欢规范和责任,总而言之,一切约束都得靠边站!循规蹈矩是过时、传统、呆板的教条。
不知仍处青少年阶段的《青春路》读者看了这期的主题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但却依旧希望可以透过《青春路》规劝与提醒大家免被宠坏哦!当我们有此醒觉,纵是父母仍宠我们,我们也可拒绝变“坏”!
王子公主事件簿
那天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心中对现在的宝贝孩子感触良多!
海外高校拒收中国独生子女“China one?我们不要。”
一些印度的高校表示:拒绝接收来自中国的“China one”入学就读。“China one”指的是中国独生子女。来自辽宁的胡女士,其儿子要到印度学习软件,这妈妈就担心起儿子来了:“孩子要自己租房子,在那边又吃不到中国菜,又没人给他洗衣服,想起来就心碎……”后来,她直接向留学中心机构提出能否给自己的儿子配个保姆?!
留学机构负责人纪燕萍说:“最近要求学校给孩子配保姆的中国家长特别多,他们还说,送孩子留学,是去享福的,不是去受罪的。”当她在印度谈留学合作时,经常有大学的校长或外办主任摇着头跟他们诉苦:“中国学生比较娇气,自理能力差。他们不像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那样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找学校麻烦,中国学生什么事情都喜欢找学校,弄得学校很头疼。”由于烦不胜烦,印度一所百年老校甚至明确表示:不欢迎中国独生子女,不想惹“麻烦”!
又另一则叫人听了难过的真人真事……
“天下第一懒人”的故事,人要“ 出名 ”可有很多方式。这人在死后一夜成名,有人把他的生平拿来作电影题材,拍成一部叫《罪爱》的影片;许多台上的讲员拿他的故事当讲章,一讲起他的名字,相当多人都知道,他名叫——杨锁。他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奇特专长,而是因为他“懒”过了头呀 !
中国,一名23岁神志正常的河南青年,因父母过份溺爱,以致懒惰成性。杨锁宁愿饿死,也不做事,被称为“天下第一懒人”,最终活活饿死家中。《罪爱》是以这个真实故事作题材的一部电影,早前在河南罗山县拍摄,希望藉此警醒所有的父母不要把孩子宠坏。
杨锁8岁时出门,父母还要用担挑抬他,不让他走路。从小到大,他从未做过任何家务,本来聪明的他亦不好学,学校老师只要严厉一点,杨锁父母翌日就会找学校交涉。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肝病去世,但杨母因一点活也不让儿子干,最终积劳成疾,也在杨锁18岁时病逝。
母亲死后,村里人给杨锁介绍了几份工,但他都挑三拣四,最后都被辞退。村民说:“杨锁从来不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煮来吃。吃到一顿饱饭后,他就一直睡,有时能睡一、两天,饿到不行时再出门讨饭吃。天冷时,他甚至连大便都懒得出门,方便后,在屋里的泥地上挖个坑,盖上土就算。为了取暖,他可以把家里能烧的东西包括床都烧了……
“还真没见过那么懒的孩子,他是我们堂兄弟8个当中长得最英俊、最聪明的,也是最懒的。”杨锁的堂兄杨德玉指着一片已倒塌的房子说,这就是杨锁饿死前住的地方,“去年12月,下了几天大雪,我推算着杨锁好几顿没吃饭了,就提着饭、拿着被子到他家去,结果发现他全身僵硬,已经断气了”。死时,杨锁才23岁。
“天下第一懒人”,最终因为懒而丢掉性命。
这两则“真人真事”都是来自中国。当年,中国为了控制人口而推行一胎制,因此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自是宝贝得不得了!为什么中国独生子女会不受外国高校欢迎?又为什么杨锁会饿死?当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没宠坏了!
想想看,这是否也是你家的情况?
时下许多华裔家庭的状况父母大多只生一两个孩子,对子女自是疼爱有加。父母亲的知识水平与经济能力往往都比阿公阿嬷那年代来得好,因此也较容易满足孩子各种需求。父母往往因担心孩子吃苦,而为孩子提供过多的保护,处处为孩子着想,甚至为孩子解决所有的难题。
父母亲过度迁就孩子,对孩子“唯命是从”,孩子娇生惯养,往往因此就被宠坏了。
纨绔子弟
泉申:“怎么现在还有学校课室没有冷气设备呀?真逊!大热天你们都怎么熬过去的?还好当年我妈没给我申请你这所学校哦!我最怕热的……”
明宇:“热一些又没怎样,可以适应的嘛!谁说每一间学校课室都一定要装有冷气?那你们冷气费一定贵得不得了吧?”
泉申:“管他的,又不需要我出钱……”
明宇:“那谁出啊?”
泉申:“我妈啦!还有谁?”
【成语】 纨绔子弟
【拼音】 wán kù zǐ dì
【释义】 纨裤:细绢裤。衣着华美的年轻人。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现指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
我被宠坏了吗?
想想看,你是这样的吗?
1-5分:“绝不”为0分,“经常”为5分,请仔细为自己打打分数。
时常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自制能力
当事情不如愿时就想发脾气
懒惰
不愿承担责任
追求美好的物质享受
常想控制他人,尤其是父母
时常觉得“无聊”
不愿付出劳力以获取想要的东西
爱抱怨、发牢骚
自我中心
想尽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
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与想法缺乏自省的能力
对其他的事皆感无关痛痒、麻木不仁
霸道,世界为我而转,人人都要让步于我
让父母为自己收拾烂摊子
使小聪明,为所欲为
不肯受教
不愿学习
知错不改
1-20分
太棒了,你并没有太多被宠坏的迹象!
21-40分
开始得留意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是否因着父母的疼爱而有点过了份?
41-60分
也许可以接受“偶尔”多爱自己一些,但绝不能因此而失了分寸呀!
61-80分
你的情况有点“严重”了哦!父母若是用错了方式疼爱你,以致你有这许多错误的想法与行为的话,盼你能及时更正,免为日后的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与困扰。
81-100分
悬崖勒马,未为迟也!已犯的错,赶紧悔过。但盼你别一意孤行,不听劝告。
请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方好。
以上所提的20 个行为、态度与想法往往都是父母管教不得当的产物。的确是我们需要花些时间,一一深入思考的内容。
关于吃苦这回事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多付出一点,孩子就可轻松一点”。这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还是要晓得拿捏。倘若我们的父母乃属这类“24孝父母”,我们也先别得意,倒是得多加留意,问问自己会否因此就培养出无法吃苦,终日只求安逸享乐的个性?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很可能又有人要问我:“那是不是享乐有错,做人一定要吃苦?”
我想我是不敢以“一定”来回应,但就想一提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就是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降落在某人的身上时,必先让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让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用这样的方法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一个有经过磨练的人,在往后将有更大的能耐面对逆境、挫折容忍力高、提升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较可能在未来做出一番事业。套句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是没道理的。
我仍不是认为我们需要在安逸中“故意”去找“苦”吃,只是真要检讨自己现在的生活型态与心态如何?真的合乎上帝的教导?讨上帝的喜悦?没有冷气、食物不好吃、得不到想要的、被要求多一些时就怨天尤人,甚至乱发脾气?真会的话就该多加检讨了。
宠儿长大后的麻烦
被宠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就成了被宠坏的成人难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也不容易适应社会的需求,人生显得无奈之极。一般上,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自我中心,无法自律,吃不了苦,不懂得体恤与付出。这样的人往往就是难存于世界,到头来常处处碰壁,惹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可能无法维持工作,人际关系出问题,又或是在婚姻里面对许多挑战。
我虽不同意员工在工作时受尽剥削、失去自尊、过度忙碌时,仍要忍气吞声地拼命挨下去,这时我会建议:倘若环境允许的话,就尝试另谋高就吧!然而,我绝不同意时下年轻人动辄就“炒老板鱿鱼”的态度。一位修车行的老板告诉我:“现在很难请人工作,年轻人一开口就是要工少钱多。‘早上睡不醒、起不来’也可以当作没来工作的理由!讲他两句,他的脸比你黑,不受教、不勤奋,还常‘随便’炒老板鱿鱼!唉,这样的态度又怎样出来找吃?”无法自律,吃不了苦往往就是被宠坏的产物啊!
宠儿自小受尽呵护,懂得的人情事故可谓少之又少。在家当惯了小皇帝怎知道不能用这一套来交朋友呢?于是对朋友也会诸多要求,他对父母更是如此;期待别人都能依从自己、满足自己,这是被溺爱而养成的自我中心;也不会为他人着想,毕竟他自小没有受到这样的教导,只有父母为他着想;在别人有需要时,不会主动伸出援手,因他不懂得付出;不会察言观色,因他对人的情绪不敏感……试问,会有多少人喜欢跟这样的人交朋友?
追根究底,是因自小过度受宠的缘故啊!辅导室里就曾有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太懒了,什么都不会做或不愿做,过度依赖,没责任感,不晓得待人接物等等。深入了解其原生家庭之后,就发现另一半乃来自会宠坏孩子的家庭,他的父母因着“喜欢看他开心”,对他是有求必应的。从小另一半就习惯了呼风唤雨,得不到所要的就呼天抢地。长大了,进入了婚姻,个性、作风受到成长过程的影响,较负面的人格特质一一展现在另一半面前,自是大大地影响到婚姻关系。
我在做辅导的时候就遇到许多这样的个案,这是为什么我希望透过《青春路》给大家一些劝戒与提醒,以免自己在日后走一些“冤枉路”。
许多人认为宠儿只会出现在有钱人家。然而,据所知,也未必全是这样。宠儿只出现在有钱人家?到底我们对父母的经济能力,教养方式等又有多少的了解呢?有的时候,经济条件不甚好的父母也可能把孩子宠坏。因着无法给予孩子充裕与舒适的生活,心生内疚,就想在其余的事上作“补救”。他们未必买得起很贵重的用品,但却仍愿意做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事。
例如:买一个数百元的书包,纵然自己已是欠债人士;常给钱孩子跟朋友看戏逛街买高档货,纵然自己的收入有限。他们可能比一些经济能力更好的父母更抗拒所谓“街边货”、“便宜货”。为了不让孩子“被比下去”,被他人瞧不起,他们就算“缩紧裤带”,也要尽量让孩子跟上较富裕的同学朋友的消费步伐。
除了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他们也会任劳任怨,一手包办所有的家务事,认为孩子只需把书念好就行。可持续如此的话,孩子可能就无法学习付出劳力,勤奋精神,承担责任了,甚至因此养成对别人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态度了。
我可以理解这类父母的心情,但却不赞同如此的做法。因为这无法让孩子学习如何按能力消费;无法让孩子学习体恤父母的辛苦;无法让孩子学习不与他人比较,知足常乐;同时,也无法操练与培养更多高尚的情操等。让我们好好问问自己:这是不是我们的情况?
我很喜欢保罗在〈 腓立比书 〉4 章11-13节里说的:“……我无论在甚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做人一定要花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甚至要花间与自己“对话”。深入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清楚自己与周围的互动模式。生活环境的确不甚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得像保罗那样——知道怎样处卑贱?那绝不是以自卑的心态面对,却是看自己恰到好处,守好本份,做该做的事就好。在处丰富的时候,却不浪费,不奢侈,不忘记顾念有需要的人。
什么是“草莓族”?这是流行于台湾的说法。
这群人的特性就是如草莓这种水果,外面光鲜夺目,却质地棉软,稍一施压,就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它的表层也疙疙瘩瘩挺有个性,和他们相处拿捏要十分小心。
拒当“草莓族”
“草莓族”的特性
① 从小被父母宝贝得不得了。
② 从小不缺钱花,心理承受能力低。
③ 一碰到压力就崩溃,像草莓禁不起压力,一压就扁,烂了就无法恢复。
父母疼爱孩子绝对没有错,但却不能因此而失去面对问题、承受压力的能力!我们常要告诉自己:自己是不够完美的,会犯错、会懒惰、会有盲点、会失败,总之,“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不要在被批评后就一蹶不振;一有压力就怕得要死,甚至选择逃避、放弃;没受到肯定或认同时,就埋怨他人、怪罪社会;一有挫败,就想以死了结……我想,这些都是草莓族的特性,是我们要绝对“摒弃”的个性。
我鼓励青少年多看一些励志小说活个人传记,效法一些伟人刻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多半没有一朝一夕就达到成功,往往都是波折重重,历经沧海桑田,但这却加强了他们的意志力!他们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毅力是可敬可佩,值得我们学习的。“草莓族”所缺少的就是这种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毅力,因着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宠爱,就少了这方面的锻炼。为了让自己更坚强更有能力,我们着实应该从小学习殷勤不懒惰,该做的事应该自己做,跌倒了就站起来,常做深入的思考与反省,如此方能一步一脚印地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所以啊,就别再“草莓”啦!
父母疼爱孩子绝对没有错,但却不能因此而失去面对问题、承受压力的能力!我们常要告诉自己:自己是不够完美的,会犯错、会懒惰、会有盲点、会失败,总之,“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不要在被批评后就一蹶不振;一有压力就怕得要死,甚至选择逃避、放弃;没受到肯定或认同时,就埋怨他人、怪罪社会;一有挫败,就想以死了结……我想,这些都是草莓族的特性,是我们要绝对“摒弃”的个性。
小小提醒
希伯来书12章5-11节提到关于管教:“主所爱的,他必管教。。。。。。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凡管教的是,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虽说这里提的是上帝的管教,然而,我想若我们的父母要用正确的方式来爱我们的话,就必然少不了管教。而当我们被管教,我们是不会开心的。今天,身为年轻人的,的确要懂得分办事非对错,包括何谓“疼爱”?何谓“宠爱”?真要搞清楚:父母不给糖吃,是为我们的好处着想,是疼爱我们的表现!反之,父母因要见孩子开心,爱糖给糖,爱啥给啥,就是宠爱、溺爱了,那是短暂的快乐,却要付出长远的代价。
文章来源:110期青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