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 你到哪里去了


面对死亡

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已经成为了一个时尚的课题。前几年日本还流行一套称为“死亡笔记”的连续剧。许多人都用“死亡”这个课题来大做文章。到底人死后是去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死亡到底恐怖吗?

少年人最易否认死亡的实在。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遥远不着边际的事。正当年轻力壮,他们以为享有生命是理所当然的;或许人生际此阶段,应该如此想。但在形势大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前途无限时,我们全都把生命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我们丰衣足食、经济丰裕时,死亡是我们最后才会想到的事情。

前不久在网络上无意间发现在英国有位只有十七岁的少女唐娜.萧(Donna Shaw),被发现患有罕见的骨癌‘伊文氏骨肉瘤’,她自知时日无多,但竟然没有自怨自怜,反倒认真地为自己筹办丧礼,态度积极。去年,唐娜切除肿瘤细胞后开始接受化疗,后来因胸部感染而被迫停止化疗,及后医生告诉她癌症正在她左半身蔓延,知道化疗无效,已无计可施。当医生宣称她不可能康复,但可以尽力控制她的病情时,唐娜认为与其跟病魔折腾,倒不如选择有尊严地离开世界。

唐娜对丧礼每个细节都作了安排,包括吟唱的诗歌、花卉的颜色,还录制了一段录影,准备在丧礼播放,此外,她更选定了六位至亲好友替她抬棺、穿曾经在母亲再嫁时当伴娘的礼服入殓、身边放最爱的玩具猫、参加丧礼的男士都打着她最爱的粉红色的领带、骨灰撒在……

这名只有十七岁的少女所做的事,是很多比她年长的人不敢或觉得未有必要做的。在我们华人的社会,我们都较为避忌谈死亡,此之所以在喜庆节日要将一切有关的死亡的说话过滤,重病时亦只谈康复而不谈死亡,然而若病人真的离开了,他仍会有很多心愿、说话,是无人知晓的。即使一个健康的人,他也有机会遭遇不幸,就如去年年有一名好好教师,无辜被醉驾司机撞死,证明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在甚么时候、甚么情况之下,离开这个世界。

其实,人人都总需要面对死亡。有时死亡来得可怕,是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未了的事,不过已经没有时间去完成,或者有一些未了的话,但要听的人没机会听见。最近在日本发生大地震及海啸事件,许多人在一瞬间就失去了生命、财产。很多人面对死亡时感到害怕、无助、愤恨、无奈、恐慌等等,大家都想逃开,但是当死亡临到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逃得开。从消极的角度来思考,每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倒数了。死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是迟早的问题。

有很多人不想死,却控制不了自己活在世上的年日,但是有很多人明明可以活下去,却选择了断自己的生命。近几年来,自杀的风气不断。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出来社会就业的时候,因为找不到合自己心意的工作,又不愿意屈就,就选择了断自己的生命。

根据网络资料,最年轻自杀者的年龄为七岁。因为孩童在面对压力时应变能力差,加上身边的家人没有给予正确的教导,同时又有电影媒体错误的讯息,就像好几年前《还珠格格》播出的时候,里面的小燕子上吊的情景被一些孩子模仿。
当他们还晓得分辨是非对错的年龄,加上没有人指教,就让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近几年来,因为电视电影媒体的影响,人们几乎把自杀看得很儿戏。在网络上无意中看到一项的资料调查:

面对死亡这个话题,要怎么告诉孩子?记者随机调查了30位家长,表示绝对不讲的有11位家长,超过1/3;而表示“孩子问到就讲”或者含糊其辞的有15位家长;会认真考虑给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的只有5位家长。家长们认为看着孩子稚气的脸庞,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怎么开得了口?怕孩子受伤害,怕太残忍,害怕这个话题的家长太多。

Jerry的妈妈徐茹就遇到过这种痛苦,Jerry4岁的时候,爷爷过世了,望着Jerry疑惑的眼神,徐茹只能告诉儿子:“爷爷走了,他不会再回来了。”Jerry一听,忽闪的两只大眼睛就快要哭出来了,巴巴地望着妈妈问:“妈妈那你会不会死?”徐茹实在不忍心将这么残忍的事实告诉儿子,她撒了个谎:“妈妈吃过长寿面,我不会死的。”

现在Jerry刚上小学一年级,徐茹还是没有把这个谎言戳破,她也不打算主动跟孩子说这个话题:“每次我说到相关的话,他都会哭的,我不忍心说,我想他不问我,我不会告诉他,有时候假象更加美好,就当是一个梦想也不错。”

因为家长的一个“不忍心”,“为孩子制造一个梦想也不错”的概念往往都让许多孩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走向不归路。适时放手让孩子受受挫折也许更是一个帮助孩子面对生活挑战的通关密语。

如何成为伤心人的朋友?

有时存心善良的基督徒,对哀伤者会引用冗长的经文,一连串的短讲,或虔诚的证道。其中一个例子发生在一对年轻夫妇的家中。他们的婴孩刚原因不明地突然死去,一般称之为“摇篮死亡”。亲戚朋友聚集在他们的家中。一位年轻未婚的神学生,开始背诵最近学到的有关得胜和神应许的经文。他苦心地朗诵适当的词语。尽管用意良好,但效果就像用指甲划黑板那样令人反感。亲友们接二连三地走出房外,只留下那悲痛的双亲在忍受感觉迟钝之神学生的讲道。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给予伤心人最好的安慰,成为伤心人的朋友呢?

  1. 成为伤心人的聆听者

    因某种原因,我们很难做到专心去聆听别人的心声。我们说话,许多时候,因为我们以为我们需要说一些话;聆听是困难的。我们自己的声音,可能对医治我们的病有点功效;但对心灵受伤的哀悼者,不一定有治疗之效。在受到震惊的一段期间,人们需要重复又重复地述说他们的故事。你可能以为他们会逐渐厌烦详尽的讲说和复述,但实情并非如此。有时候,我们在伤心人身边一直说,以为可以用我们的话给予他安慰,岂不知说多可能就会错多,祸从口出,无意间又再一次的伤害他们。

    一位妇人诉说在她亲人去世后的一天,她的主日学老师来她家探访她。她期待他会告诉她一睦深奥的真理,引用圣经或告诉她一些圣经故事。但他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只坐在卧椅上。他帮忙拿食物出来招待客人,后来又收拾妥当了;各人都离开后,他仍坐在那椅子上。她劳累地在他身旁坐了下来,因招呼客人觉得非常疲倦。这时,主日学老师说:“请告诉我你的感受怎么样。”多年后,该妇人回忆说,在她悲伤和震惊的期间,使她印象最深刻的人之一,就是那位安静,没有说过一句安慰话的圣经教师。

    我们通常需要抑制自己,才能聆听别人重述他的故事。但藉着聆听,我们常表达我们的爱心。要记得神怎样藉聆听表示他对我们的爱心,和照顾我们内心的悲叹。

    在杜曼宁(Doug Manning)所写的《安慰悲伤的人》一书中,他说:“一位良好的聆听者,可以成为一个活泼、亲切、个别深入关顾的护理人员。这正是我期望达到的目标。”

  2. 不被伤心之人所说的话吓倒

    死亡可能像噩梦,当它造访时,生活与实情可能被扭曲;一个完全有理智的人,可能说出或作出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有一个人从医院回家,他的女儿刚刚在医院去世。他看见他最好的朋友坐在厨房,穿着一件从衣橱里拿出来的破烂毛线衫。那位悲伤的父亲,抢白他的朋友说:“你为什么穿这件衣服?这是我钓鱼时穿的呀!”

    明白事理的朋友,一言不发把毛线衫脱了下来。那父亲是小题大做吗?当然是的。但在数年后,他记得那晚的情景,且多谢他的朋友,在他需要他时能在场。我们有时候并不能理解伤心的朋友在伤心时的言行举止,但设想在对方当时的处境,我们要学会体谅与包容,就算有多么的不合逻辑。

  3. 让那悲伤的人决定他是否要读圣经或祷告。

    “你想我为你代祷吗?”是一个简单的询问。但要尽量简短,因为一个内心哀痛的人,不能作十万八千里的冗长祷告。也不要勉强对方一定要一起祷告、读经。当一个人处在悲伤的情况中,也说明对方在情绪上已经受了某个程度的伤害。
    我们不需要再把自己认为好的方法硬生生的套在别人身上。我们觉得好的方法,在对方当时的处境,未必是绝佳的途径。

  4. 准备自发的帮忙。

    我们可以主动地问:“我可以替你接电话吗?”或者说:“我想开车送你到殡仪馆去安排事宜。”或者说:“不需要为厨房工作操劳,我会帮你料理食物。”最好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需要任何事,打电话来找我。”最后,当伤痛似乎痊愈时,不要停止作安慰者。结婚周年纪念、生日、假期、忌日,都是难以渡过的日子。记得在这些日子邀请他吃饭,打个电话,寄短笺或一张慰问卡,都是体贴关心的安慰。

  5. 让伤心者看到人生还有盼望

    亲属面对此情此景的震惊和痛苦,每天屡见不鲜。我们所爱的人突然去世,会令我们伤心欲绝。但这样的意外却非常普遍,而那些突受打击而前途骤变的家庭,才发觉自己没有未雨绸缪,可惜为时已晚,尤其是失去家庭的经济支柱,更会让该家庭成员顿时失去盼望。

    我们对死亡和悲剧的反应可以表明我们的为人如何。我们为亲友的离世伤痛,为自己的损失哀哭。我们怎样实事求是地去面对死亡,和处理因此而带来的难题呢?我们如何才能看到失望的背后还有希望呢?

    圣经说我们有一位带来盼望之神。在圣经中我们找到了希望;有了信心和希望,并不意味我们已绕过悲痛的阶段;但我们能够奋力渡过这阶段,并藉这经历而得到力量。

死了. 然后 …

有个牧师为他孩子死了的白兔举行 ‘葬礼’ 。还在埋葬白兔的地方插了一个十字架。对小孩子来说,那也许是一个安慰的方法。在约翰福音中有一个很独特的人物,叫作拉撒路。他是耶稣的好朋友。他出场时,圣经就说,他死了。动物会死,人也会死。除非那是你的宠物,你对动物的死,不会太激动。但看见人死了,你会激动,为什么呢?我想,因为那是 ‘人命’ 吧!小孩子问,我的白兔死了去那里?但大人却问,每个人都会死,然后呢?

死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团体对死后去那里各有看法。相信自然科学与唯物论者认为,人没有灵魂,只有脑波,死亡是回到自然的状态。他们认为,人的头脑是信仰的工厂,创造想像力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所以死只是人头脑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想像的事物。

但对大多数的宗教学者来说,他们相信死后的生命,各有去处,如转世、西天、涅盘、 … 但却不相信基督教所说的,复活的‘神迹’。多数的 “耶稣研究会” (Jesus Seminar) 成员,断定耶稣没有真的从死里复活,认为那只是神话。
而一般的信徒却认为,“我死后要去天堂。” 但真的是这样吗?圣经怎么说呢?

当耶稣的朋友拉撒路死的时候,圣经说,他心里激动、悲伤、还哭了。(约11:33,35,38) 耶稣为什么会难过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1) 耶稣难过,并不是没有信心,或情绪失控,而是他在与死对抗。因为死是耶稣的仇敌,是不好,是恶的。

当神创造天地时,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死不是创造中的一部份,那是人犯罪后,就自然会死。(创3:19) 因为死是罪的结果,是恶的刑罚。因此你我是可以恨恶死、对死难过、甚至生气的。

耶稣第二个难过的原因是,(2) 拉撒路一死,就在乐园里了。但人不明白,却盼望他能回来,继续活在罪恶与苦恼的世界。今天许多人不也是盼望死了的亲人回来这苦恼的世界吗?或许这也是耶稣难过的原因吧!

圣经对死的教导

在圣经中,提到了两种人的死。一种是未信者的死。那些不相信耶稣的人,他死后就会进入地狱。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地狱 (太10:28)。因为死是与神隔绝,是黑暗的,也就是说,死把神要给予我们的一切美善都掠夺了。

另一种是信徒的死。圣经说,当信耶稣的人一死,他就去到乐园 (路16:22) 。耶稣说,那里有很多住处 (约14:2) 。信徒的死,耶稣称它为睡觉,有一天还要活过来。

死最大的分别,对未信者来说,那是可怕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地狱,但对信耶稣的人来说,主耶稣对他的跟随者保证,他们会从睡觉中起来。不是也许,而是必定会睡醒 (复活) 。

什么时候复活?

死了之后,马上在另一个世界后活?还是将来才复活?自由主义者认为,那只是为了现在的信仰,根本没有未来的盼望,只是凭空冒出的存在主义,是荒谬的,不合理性的。

但在旧约时代,特别是但以理,认为那是未来的事件 (12章)。拉撒路的姐姐马大也受这影响,对耶稣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 (约11:24)

而在新约,约翰认为,将来必有形体的复活。但更重要的是,“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 (约5:29) 这个行善的标准就是,你可有在活着的时候,接受耶稣为救主吗?

可是复活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正如,当人不听神的话犯罪时,他的肉体虽然还活着,但他的灵却马上死了。而当他接受耶稣为救主时,他的灵就马上活了过来,他马上就经历到神的生命。那不是空谈,许多人基督徒都可以见证这个属神的生命。

换句话说,当你相信了耶稣,你也就永远‘活着’ 了,因此你就可以冒死亡的险,不 ‘怕死’ 了。赛得 (Ron Sider) 说,为了自由、公正、和平和传福音,值得我们去牺牲生命的。

复活的生命

1912年,生长在美国芝加哥,富裕的家庭、学术出色、廿五岁的波顿 (Bill Borden) ,挥别家人,坐船去中国向回教徒传福音。五个月后,他在埃及的开罗死了。每个人都说,“天妒英才,太可惜。”

波顿的父亲是律师,也是地产大亨。从小就让波顿去最有名的学校,受最好的教育。他母亲是个虔诚的妇人,从小就教导波顿圣经真理。在波顿十七岁时,他父母让他去环游了世界十个月。到达伦敦时,他的牧师叼雷 (Torrey) ,刚好在伦敦举行奋兴会。在呼召时,他接受了叼雷的挑战,向基督降服,一生为主工作。

在大一那一年,他在一个宣教大会中听见,有七千万个回教徒,他们不是迷信、也不是拒绝听福音,而是没有人有勇气去到他们的地方,为耶稣赢得他们。

回来后,他就开始学习过简朴生活,并以金钱来支持宣教的工作。在毕业前,他向中国内地会申请要向中国的回教徒传福音,但他们建议他去神学院受圣经的装备。在这期间,他没有保留的将自己完全的奉献给基督,包括他将继承的产业。许多教会的机构都收到他的奉献。

在他起行先往开罗去的前夕,他妈妈在挣扎,波顿有否作出正确的决定。在整夜与神摔跤中,第二天早上,她听见心中的声音对她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 … ”

在波顿临走前,他们一起祷告,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可是,波顿却去不成向回教徒宣教。他在开罗得了脑膜炎死了。这个消息让大家感到震惊。他的生命与死亡的事迹,被写成书,并有许多语言的翻译。

许多年轻人,看了这本书受感动,献上自己给基督,向未得之民传福音。他的生命,在人看来,是短暂、可惜的。但那却复活生命得胜的秘诀,正应了保罗所说的,“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腓1:20-21)

可惜,是吗?基督徒的死只是暂时的转变,好使生命更丰盛。

拉撒路,出来

当耶稣来到伯大尼时,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大家也伤心难过了四天。人以为臭了,腐烂了。但耶稣却叫他们把石头挪开,好叫围观的人能看见神的荣耀。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约11:25) 所以他大声的称谢神,因为神已经听了他的祷告。因此当耶稣说,“拉撒冷出来” 时,围观的人就看着,那死人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约11:43-44)

拉撒路活了,但那不是复活,因为他的肉体还会死,那只是重得生命。可是耶稣却不同,他是复活,不是重得生命。与拉撒路不同的是,耶稣没有留下肉体。人看到复活后的他,是荣耀的身体,不受时间、空间、n度 (dimension) 的限制。那也是相信耶稣的人,将来的身体。

你相信吗?

死了,然后呢?耶稣说,“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么。” (约11:26) 许多人半信半疑,也难怪今天还是很多人害怕死亡,因为不知道往那里去。真相信的人,他们的生命被改变了。没有被改变的,那是因为没有信心。你相信吗?

小结

上个月在真光电台看到一项的调查:“假设上帝今夜要取走您的灵魂,您生命中最遗憾的会是什么事情?”按照调查的结果显示原来绝大部分的人都还有心愿,还有许多事情未完成,大家都不舍得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原来死亡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讲,还是希望它离得我们越远越好,最好永远都不要有那一天的到来。

如果你预先知道你死亡的时刻和去世的方法,你是否会选择另一个不同的人生呢?如果是的话,你要在何时开始呢?是现在,抑或等到死亡的前一天呢?现时,你会做些什么来弥补过去一生的错误呢?很不幸,没有人知道他离世的时刻。因此最好能做到像童子军的口号那样:“时刻准备。”当死亡真的来到时,任何的怨恨、财富、名利或地位应该没有人会再去计较了吧。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每一天都活得无憾,有人说过一个生活智慧,就是看每一天都是你的最后一天,你便会活得好。钟仁溥医生(Dr.L.NelsonBell)多年前写下这样的句子:“只有那些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准备好生存的人。”死亡是无可置疑的事,重要的是已否作好准备。因此‘要哭可以,但笑会更好。’你绝对可以选择在丧礼那一天,告诉每一位认识你的人,不管你活过多少年,你这一生活得很精彩。这样看来,面对不知何时降临的死亡,我们除了可以选择不怕,亦可以选择积极活好余下的日子,更何况我们死后,在天上与主相遇,有永恒生命呢!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