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 不要欺负我!!


这几年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 看电视上出现的霸凌事件影片,心里想着怎么又一起霸凌事件阿!到底霸凌是什么意思?根据网络的资料–霸凌来自英文“bully”,指恃强欺弱者、恶霸。这个词最早为台湾使用,中文音译同时也兼具了意义。霸凌同时也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间。

霸凌的定义霸凌(bully)是一个长期存在于校园的现象。专指孩子们之间恶意欺负的情形,我们将bully翻译作“霸凌”。儿福联盟基金会执行长王育敏引用挪威长期研究霸凌议题的学者Olweus定义霸凌:“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被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或是该学生被锁定为霸凌对象而成为受凌儿童的情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每一个与霸凌相关词语的含义。

  • 霸凌:指蓄意且具伤害性的行为,是持续重复出现在固定孩子间的一种欺凌现象。
  • 霸凌儿童:一个在学校或团体中不停地对其他同侪或某些特定对象进行伤害、恐吓、威胁或刻意排挤的儿童。
  • 受凌儿童:被霸凌的对象,其中有些甚至是长期被霸凌,对身心健康与发展造成深远的负向影响。

其中霸凌的形式也包括了,

  • 肢体的霸凌:包括踢、打弱势同侪、抢夺财物等。
  • 言语的霸凌:包括取绰号、用言语刺伤、嘲笑弱势同侪、恐吓威胁等。
  • 网络霸凌:当一个青少年遭遇其他青少年使用数位科技,例如简讯、电子信件、及时通、msn等重复的折磨、威胁、骚扰、羞辱时,称做被“网络霸凌”。
  • 关系霸凌:关系上的霸凌是最常见,通常是说服同侪排挤某人,或藉此切断他们的社会连结,让他们觉得被排挤。这一类型的霸凌往往牵涉到言语的霸凌,常会牵涉散播不实的谣言,或是排挤、离间小团体的成员。
  • 性霸凌:取笑或评论对方的身体、性别、性取向等,或是性侵害在学校受到欺凌的学生,可能发生逃学、辍学、成绩下降、情绪低落、反社会人格,甚至带武器到学校等付诸行为,有些学生会变得异常畏缩或沮丧,有些则会有暴力倾向出现,对学生一生的影响甚大,不容忽视。
  • 反击型霸凌:这是受凌儿童长期遭受欺压之后的反击行为。通常面对霸凌时他们生理上会自然的予以回击;有部分受凌儿童会去欺负比他更弱势的人。

根据调查校园霸凌现象,有高达5成是言语霸凌,肢体霸凌则占3成6。儿童福利联盟呼吁,霸凌儿童成年之后,不只与犯罪行为高度相关,往后的社交人际能力也会很低落,很需要立即矫正。否则,成年后高达6成会有犯罪纪录。

这年头,校园霸凌现象,孩子们的反应,可说五花八门。儿盟根据“国小儿童校园霸凌现象调查报告”指出,校园霸凌事件多以言语霸凌居多,高达54.7%,主要有“嘲笑”、“威胁”、“取绰号”、“骂人”等;之所以会这样使坏,是因为看不惯同学“功课不好”、“长相难看”等。

至于肢体霸凌,则占36.8%。高年级的大哥哥欺负弱小,甚至会把弱小带到厕所痛殴一顿,成群结党拿BB弹打人。此外,还有人际关系上的霸凌,比率占26.9%,多数采取的是排挤手法,理由很主观,嫌弃弱小“身上有臭味”、“长得很恶心”、“胖”、“考试考不好”、“运动不好”,或“男生排挤女生”。

儿盟呼吁校方及家长,千万不要小看校园霸凌现象!因为,在孩子幼小心灵,这是很大的打击与压力。儿盟强调,就国小儿童校园霸凌现象调查报告看来,当孩子面对霸凌现象,心情很复杂,包括:非常想要自杀、心脏如被针刺到一样、十分难受,感觉周围一片黑暗、我觉得自己很可怜、我很惨,为什么我这么可怜、很想打他,可是不能、很痛苦,很多人都不理我、我怎么那么衰、想杀了他、很没面子、我跟别人不一样…、好恐怖、你们太过分了,我想一拳打死你、想跟他拚了、觉得很难过,很想跟老师说,可是如果说的话,下次会被打得更惨!

儿盟根据国外的研究,曾是霸凌儿童的男性,到24岁止,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的犯罪纪录,有40%高达3次或3次以上的犯罪纪录,显示儿童时期的霸凌行为与成年期的犯罪行为息息相关。

霸凌儿童的形成因素很多,包括:

  • 家庭因素:对孩子缺乏关注和温暖、缺乏管教、家庭内有暴力情形、提供孩子在家中霸凌行为的机会等,都是助长孩子成为霸凌儿童的原因。
  • 个人因素:激进冲动的个人特质、神经生理疾病(Asperger Syndrome)、“高度孤独症”、“非语言学习障碍”、“社会情绪适应失调”等,都是霸凌儿童的可能成因。
  • 学校因素:老师对于攻击行为的态度和处理的技巧、学校的风气与管教、学生受生命教育的程度等都是影响霸凌行为的关键。

霸凌对孩子的影响

霸凌现象并非孩童成长的必经过程,它对霸凌儿童本身、受凌儿童与旁观的孩子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霸凌儿童:青少年期与帮派结合、成年之后的犯罪率较高、成年后对政府部门的矫治服务(法院服刑、毒品或酒精滥用戒瘾、因人格违常所需之心理卫生)需求较大。
  • 受凌儿童:研究证实“被霸凌”与“情绪困扰”和“课业困难”相关;这些受凌儿童被贴上负面标签且被严重排挤,他们对学校的负向观感可能发生逃课、辍学等情形;受凌儿童在成年后发展精神问题的比例也较高。
  • 旁观儿童:旁观者目睹霸凌事件内心会产生害怕与焦虑感,且霸凌事件已污染整个学习环境;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之后也学会用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

儿福联盟基金会针对国小中高年级学童进行有关校园霸凌现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校园霸凌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学童知情(66.9%)且多数有被欺负的亲身经验(63.4%):

超过五成以上的学童(53.9%)偶尔在同侪间被欺负,仅36.6%从未有被欺负的经验;近一成经常被欺负的学童(9.5%)虽然不是多数,但却可能是被长期锁定霸凌的弱势儿童,值得特别关注。

霸凌的方式以言语霸凌最多,占五成以上,其次是肢体与关系的霸凌:高达五成以上(54.7%)的校园霸凌事件为言语霸凌。包括“嘲笑”、“威胁”、“取绰号”、“骂人”等-特定学童被嘲笑的原因则包括“功课不好”、“长相难看”等。

肢体霸凌亦超过三成六(36.8%)情形多为“被打”。关系的霸凌近二成七(26.9%),多是“被排挤”-理由包括“身上有臭味”、“男生排挤女生」”…等,显见小学校园同侪间的弱肉强食。

霸凌事件发生时多半会求助于成人,但有一成五以上“假装没看到”:大部分的孩子在面对霸凌时知道要求助于成人(74.5%)。然而,面对霸凌事件有一成五以上(15.8%)的孩子选择“假装没看到或听听而已”等充耳不闻的态度;会主动提出协助或主动对受凌同侪提供安慰的学童仅7.2%。显见见义勇为的同侪支持体系颇为薄弱。

“自扫门前雪”是“假装没看到”霸凌事件的普遍心态:进一步询问学童“假装没看到”的理由发现:近三成五的学童(34.2%)觉得“不干我的事或不想管”,有二成以上(23.7%)因为“怕惹祸上身”;同样有二成以上的学童(23.7%)认为“被欺负的人活该”,甚至有学童表示“我也排挤那个(被欺负的)人”,表示许多孩子不只知情,且是霸凌的帮手。

不论听闻霸凌事件或自身受凌,学童普遍感觉“生气”:面对别人被欺负,孩子们的心情通常是生气(23.2%)、不高兴(17.9%)与同情可怜(16.5%),但没感觉的也有7.6%。当自己被欺负时,孩子则多感到生气(35.9%)、难过(32.8%)与不高兴(1818%),也有学童在问卷上写着:“无奈”、“很没面子”、“很痛苦”等,令人心疼。

但是当自己受凌时,成以上的孩子们采取的策略是“忍一忍就算了”:被欺负时,孩子们的因应方式以“忍耐”居多(41.9%)。其次是报告家长(33.5%)与老师(28.2%),会采取报复行动的也有一成左右(10.1%)。

数据资料来源:中时电子报

  1. 日前桃园县八德初中一名初二男生为了报仇,带着一把西瓜刀进入教室,班主任发现后通报学务处,最后带刀学生在家长“护航”下安然无事。而大约一个月前,校内更出现一个约10人组成的“撕衣集团”,锁定身材弱小的同学,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一把扯下对方制服左胸口的口袋,迄今已累计10多人受害。更夸张的是一名老师因介入调解学生间的冲突,竟被其中一名男生威胁:“我一定要带枪来开你们!”
  2. 台南市的初二女生小云更是被同学强行扒光衣服凌虐,起因只是被怀疑偷了一个发夹。施暴者强迫小云脱到只剩内裤,随后不断掌掴,过程还被拍下,并传至网上。
  3. 此事件是发生在南部的屏东盐埔国中。网路再传疑似学生霸凌限制级影片,一名身穿运动服装的女学生,被一名女学生欺凌,一旁男女学生还不断鼓噪‘把衣裤扯下来啊!’最后被害女学生更是被脱下衣裤三点全露,霸凌过程全入镜。

影片从一处产业道路开始,有六名男女学生入镜,两名女学生宛如女子摔角赛一般,在一名当“裁判”的男生高喊“第一回合”,还喊“一赔十”,少女就被拉住头发、扯衣服。

拉扯间,两女不但运动裤露出股沟,也拉起对方的上衣,露出胸罩,意犹未尽的男学生则不断用台语鼓噪“把衣裤扯下来啦!”

被害女学生不敌,胸罩果真被扯下来,露出乳头,连裤子也被硬扯下来,露出下体,影片中不断传出一旁男学生胜利得意的兴奋笑声。

纽约布鲁克林羊头湾华裔学生谢立超在校遭白人学生霸凌事件获得解决,在该区市议员尼尔申的安排下,学校校长和两名学生和家长于6日会晤,获得该名白人学生同意停止任何欺凌。

华裔学生谢立超是在学校内常遭一名白人学生欺凌,经常遭无故辱骂,根据家长指出,学校曾试图掩饰事件,也拒绝处理,导致其孩子曾在10月间遭该名白人学生在校园内打伤。

  谢立超上周和母亲一同会见了尼尔申的助理Deborah Miller Weiss申诉,Weiss同意安排两名学生在家长和校长等参加下互相调停促进两名学生交流,解除之间的任何误解冲突。

尼尔申华裔助理曾思阐指出,学校已安排两名学生和家长6日在学校进行这项交流,白人学生在校长等在场之下,同意未来不再欺凌华裔学生。曾思阐说,学校将继续关注这宗事件,同时在必要时也将再安排两名学生会晤。

1名14岁巴西女学生昨晚在米纳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首府好景(Belo Horizonte)都会地区城市贝庆(Betim),遭4名学校女同学捆绑虐待烧伤。

这名女学生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院方未证实她的情况,只说烧伤程度严重。

当地警察指出,女学生昨晚离家后与同学们碰面,结果一到约定地点就被强拉到附近一处草丛,捆绑在一棵树上。

接着,几名施暴者让受害人半裸,使用可能是螺丝起子的工具往她身上刺了好几下,再朝受害人双脚引火焚烧后逃跑,留下还被捆绑在树上的女学生。

附近居民发现女学生再报警时,她已失去意识。尽管女学生供出是谁虐待她,却不愿透露被虐待的原因。截至中午,警方尚未抓到几名涉嫌施暴者。

  1. 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出版了《反校园暴力霸凌手册》,指导学生如何学会保护自己。调查显示,校园霸凌事件多发生在上学、下课休息、午休及放学时,地点则多在上、下学途中之巷道、厕所、楼梯间、放学后的游戏区等。当遇到霸凌时,受凌者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明确坚决地告诉对方 “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请你立刻停止你的行为”之类,让霸凌者知难而退。
  2. 自我保护在校园霸凌防治中,永远处于首要地位。在发现校园死角时,学生可以及时向师长反映。
  3. 由于校园霸凌通常发生在偏僻、人少的时间及地点,调查表示不要让自己落单,在校园内结伴而行是最明智的选择。另外霸凌事件多发生在师长不在场的时机,若能引起师长的注意,适时介入霸凌事件,较能化解危机,也会有圆满的处理结果。发现校园死角,反映师长立即改善:校园安全环境,会随者时间及使用情形而有所改变,也是容易让人疏忽的环节。例如:学校礼堂或体育馆,在集会或上课时间,是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但是,如果在午休或放学后,就可能成为校园霸凌的好场所。
  4. 不早到、不晚归:校园霸凌通常发生在偏僻、人少的时间及地点,不要让自己一个人落单,是最明智的选择。当然也不要太早到学校或放学后迟迟不归。
  5. 不到校园死角,校园内结伴而行:在反校园霸凌工作上,学校均积极改善环境面上的安全问题,但经常限于学校经费问题,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之窘境。在尚未完全改善校园环境死角前,同学应该避免受到霸凌的可能性。
  6. 引起大人(师长)的注意:依据资料显示,霸凌事件多发生在大人(师长)不在场的时机,若能引起大人(师长)的注意,适时介入霸凌事件,较能立即化解危机,并较可能会有圆满的处理结果。
  7. 善于利用资源:霸凌事件除发生在校园内以外,上、下学途中也是经常发生霸凌的地方,当可能受暴时,善于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巡狩队、警察局、爱心商店、学校志工家庭……等,适时的求助,是维护个人安全的最佳方法。

总结:反霸凌不只是学校的问题,更有赖学生们勇敢的像霸凌说”不”及政府提倡反霸凌的决心与配套措施。我想如能从这三方面下手,那么我们势必能将霸凌赶出校园,还给学生一个凉好的读书环境。

资料来源:雅虎奇摩

  1. 几乎每一起霸凌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家长、社会对孩子关怀不足的问题。真正能避免青少年遭遇霸凌的方法,在于学校、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广泛警觉。家长在“潜伏期”介入霸凌事件是最有效的。但很可惜由于家长的公务繁忙或粗心大意,若孩子不主动求助,往往要等到“爆发期”才知道,这时被霸凌者的身心已遭受严重伤害。
  2. 尽量避免以打骂的威权方式管教子女也很关键,因为施暴者多是出于挫折情绪不知如何排解,从而在同学中找好欺负的对象发泄。
  3. 全方位防治校园霸凌事件,亦需要社会各方的合力。事实上台湾不乏全力投入霸凌事件防治的社团,以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为例,他们就长期追踪校园霸凌现象,出版不少反霸凌的书籍。

资料来源:查字典http://www.chazidian.com/r_ci_f41c38f99c406f8261b178eff95a2247

小结

有时我们会觉得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社会生病了,但社会生病并不是我生病了,跟我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事情也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也没有去欺负别人。但当我们仔细去剖析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的时候,不知觉的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忽略了多去关心身边朋友们的需要,或许霸凌事件早就已经潜伏在我们身边了。

我们无形中也可能在言语上或在行为上,无意的伤害了比较弱势的同学或朋友,也因为我们的无心的过失,造成了许多原本可以避免的伤害。祈盼从今天起,我们可以多体谅别人的感受,若是被欺压,我们也要学习寻求正确的管道勇敢保护自己。同时,看到别人被欺负也不要抱着事不关己,己不忧心的态度,我们也应该协助弱势的朋友寻找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