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 学做人

会做人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教我们姐弟俩待人一定要有礼貌,要懂人情世故,要“会做人”,不能失礼,更不能让人背地里说我们“没家教”,她说那是很严重,很难看的事。

她强调礼尚往来,别人送了什么东西来,都要表示谢意。同时尽可能要回礼,纵然是“小礼”亦无所谓,心意明了即可,不能让人觉得我们只会接受,不会付出;去别人家用餐,饭前饭后尽可能帮忙,不可让人觉得“只会吃,不会做”;若在亲友家留宿,离开前需将房间打扫干净,确保床铺整齐,地板清洁,尤其是女生,可千万别让落发掉得满床满地,又或是留在厕所的出水口,让主人家收拾,离开前还要记得把垃圾带走,方不会给人留下坏印象。这些话,我都觉得有道理,亦谨记于心。然而,如今发现,这是新新人类常会忽略的事情,有待教导与提醒!


不可不知的“人情世故”

这课题我想写很久了,与庆杰哥哥分享,他非常认同,就一起着笔完成。

总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那么令人喜欢?有的人却令人见了想避而远之?这不一定与外表、学历、社经地位等有关,但与他是不是一位“识Do”的人有关。

何谓“识Do”?简单来说,这人有礼貌,懂得一般的人情事故,既通情也达理,知道怎么做才会让与他相处的人觉得舒服。很多人做了一辈子的“人”,都“没给他做好”,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花时间想想什么叫“人情事故”,如何才算是“通情达理”?我想,这是很可惜的。

有人将“学做人”喻为“成功必修学”,可见其重要性。无论我们多了不起,只要被人说成“不会做人”,所有的优点都将黯然失色!所以啊,这堂“课”,虽没课纲、没文凭,但却很希望可以透过《青春路》,让各位读者好好思考。因着篇幅有限,我们自无法深入谈及每个细节,唯盼读者可举一反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醒、多留意自己的人文素养,要“会做人”才是啊!


“识Do”的人怎么做?
  1. 你想跟好友借一件参加婚宴的礼服,但她似脸有难色……
    1. 不要紧,只要“死缠烂打”,她一定不好意思拒绝!
    2. 好小气,借一下也不行,以后千万别有事求我!
    3. 尊重别人的选择,凡事不强求,不难为他人。
  2. 接受国外朋友的招待……
    1. 我又不是时常去找他,他一定要接待我呀!
    2. 不吃白不吃,不玩白不玩,难得有人招待,就不必客气,让他尽“该尽”的地主之谊吧!
    3. 带些小礼物,又或是请他吃一顿,以实际行动表达感谢,没人是“理所当然”,“应该”要招待我们。
  3. 阿元常常教你功课。你会……
    1. 那没什么啊!他又不会吃亏,又不是教了我他就不会了!
    2. 心里感激,但没有表示。
    3. 偶尔请他吃吃东西,送些小礼物,以表谢意。
  4. 敏诗在国外买了小礼物给你……
    1. 表现不屑。啊?怎又是冰箱磁铁,小气了些吧!
    2. 那没什么啊!又不是我叫她买的。
    3. 态度和悦,真心感谢,物轻情意重,她在国外也会想起我耶!
  5. 跟一蛮富有的朋友借钱……
    1. 他那么有钱,好意思跟我追讨?况且这又不是大数目!
    2. 他催我就还咯,但可拖就拖,大不了说一声:“哎呀,我忘了!”
    3. 有借有还,不需等人开口,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事。


不“识Do”的人……
  1. 往往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着想。
  2.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3. 习惯主动开口要求别人付出。
  4. 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占人便宜。
  5. 可能不够敏感。
  6. 可能吝于以实际付出,以表达谢意。
  7. 不大会察言观色,说当说的话,视情况处事。
  8. 还可能有许多的“理所当然”!

想想,我们自己……可又是这样的人?

想想,我们身边可有这样的朋友?


理所当然”?

是的,人常在“习惯”了别人的好后,就潜意识地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会对别人长期的好感到“麻木”,起初还会心存感激,后来就慢慢地“习以为常”,再来就“不觉得怎么样了”!

举个例子:有人常请你吃饭,刚开始你会觉得很感激,甚至觉得“不好意思”。次数多了,你可能就“习惯”了,觉得这没什么,搞不好心里还会想:“反正他比我有钱嘛!”我想,这不是可取的心态,我们可要常常提醒自己,他人有能力是他人的事,非要觉得有能力的人就该“多多付出”,这不但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还可能会贬低了自己的价值呢!

以下是庆杰哥哥为我们写下的许多生活实例,建议大家可以边看边思考:我也会这样吗?

  1. 礼多人不怪

    自小,我都会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尤其是师长。若发现自己沿着原本预定的路线会碰到老师,我就会想办法“转换走道”,避免碰面。若是避无可避,我会不期然地紧张起来,不自在地硬着头皮跟老师打招呼。

    家里有人来访,我也尽可能躲在房间不出来,直到他们离开。除非父母吩咐,才会从房间出来,但还是会躲在父母身后,“犹抱琵琶半遮脸”。等到父母说:“还不叫人?”,金口才会打开,之后就赶紧找机会溜回房间。去他人家时,亦不会主动称呼长辈,总得等父母推一把,才会张口叫人。

    为何如此?不就是不好意思嘛!后来知道,“尊重”及“尊敬”不能只有态度,而没有行动。“害羞”虽然不是错,但不能以害羞为藉口不去尊称师长。

    前几年在法国时,发现那儿的文化是不予以称谓的,晚辈可直呼长辈名字,你称呼长辈“Uncle”或“Aunty”时,他们会以奇怪的眼神看你。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东方国家难得的好文化,必得保留及传承下去。

  2. 餐桌礼仪

    市面上的确有一些关于餐桌礼仪的专业课程。当然,在这里我们只谈及最基本餐桌上得留意的事项:忌狼吞虎咽,宜细咀慢嚼。

    用餐时,人们往往习惯性地会选择自己爱吃的来吃,但这需视情况而定。如与其他人一起,就算亲如父母兄弟姐妹,都得学习“吃得均衡”。有的父母在平日里会过度迁就孩子,他们爱吃什么就“让”给他们,因此孩子就没学到这样的礼貌。所以啊,用餐时千万不可以把自己爱吃的捧到面前“尽情享用”,不爱吃的就“碰都不碰”。如有人未吃,更需顾及后人,留下足够的份量。

  3. 进门三部曲

    记得有次,可能是刚被学生“惹到”,有位讲师就在班上大谈礼仪。他说曾有一学生找他对面房的讲师,敲了一次门,没人回应,学生又敲了第二次。等了几秒钟,再敲第三次,而且还较之前用力,并按手把尝试开门。频听到敲门声,那讲师实在是给吵得不耐烦,就出来说:“已敲了一次门,若没人回应,就代表没人在啦!”说得也是,难不成那学生以为讲师是在里头睡觉,要用力敲才能唤醒老师?若老师真的是不在,把门敲烂也不会有人从房间里出来吧!

    他继续说:“就算是在家里,要进其他家庭成员的房间,也必得敲门,才显示对家人的尊重。”这也很有道理,无论是对谁,都不能因“我们很熟了”就“以熟卖熟”。先敲门,等允准,才进门,这是进门三部曲,缺一不可。没敲门就直接进去,是没尊重在里面的那人,敲门不等回应就直接进去,也是不妥。

  4. 请主动付钱

    曾听一少年人分享,他不喜欢和某位朋友外出用餐,最大的原因是对方不会主动付钱。每每用餐完毕,对方就一直东聊西扯,聊完了,甚至到了相视无言都还不愿请服务生结账,生怕单子递到自己眼前。那少年人就主动付钱,但对方也不会识相地还自己的份。前面两三次就当请客吧,接下来他就觉得自己像是当了凯子,再也不愿意与他共同用餐了。

    共同用餐常会面对类似的问题。其实无论对方是否经济能力比我们强,都不该把自己的份算计在对方的账上。我们不主动,很多人就碍于“不好意思”开口,“被逼请客”,但很可能以后就难见其踪影了。当然,如对方开口说要请客则另当别论,否则都该主动付自己的份。你主动给,对方不收,这就没问题。

    另外,有的人会觉得在外太计较不好看,于是不收对方的钱,但若是识相的人,就会在下次回请了。对某些人来说,这未必与金钱有关,但就是要看他所交的朋友到底“会不会做人”罢了!

    至于有的朋友间经济条件差距太远,条件好的坚持请客,另一方也不一定要大力推却,仍可大方接受,但就别要持着“吃定对方”的心态,偶尔主动回请也是需要的。

  5. 到别人家里要留意的规矩

    小故事一则,请大家动动脑筋,边看边尝试找出崇基犯上的小毛病。

    那天放学,崇基随好友利扬到他家去做历史科的报告。原本崇基想在食堂吃了午餐才去,但利扬说他母亲已准备好午餐,邀请崇基到他家一起享用。崇基不曾独自一人到别人家吃饭,但盛情难却,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了。为舒缓崇基忐忑的心情,利扬安慰他说:“待会儿就当是自己家好了。”

    到了利扬家,崇基脱了校鞋,就想穿着袜子进门。这时,利扬母亲说了一句:“崇基,你可把袜子脱掉,然后洗了脚才进去,这样你会比较舒服。”其实,这是利扬家的“家规”之一,即脚板要洗干净才进屋。进入屋里,崇基随手把书包放在门口旁,这是他在自己家的习惯,一来书包重,放靠门处最省力,二来方便明天拿去学校。崇基並没留意到利扬将书包拿进书房。为了不让崇基心里感到不舒服,利扬的母亲就自己帮崇基将书包拿进书房去。

    洗了手,利扬就带着崇基到饭桌上。哇!好丰富的午餐哦!有纸包鸡、蒸鱼、芙蓉蛋及清炒芥兰,菜餚皆色香味俱全,连白饭都香味扑鼻。崇基肚子立时咕噜咕噜作响,食指大动,马上就要动手了。等不急主人家开始用饭,崇基就伸手抓来了一个纸包鸡,撕开一看,是鸡腿,好不开心啊,于是来个大快朵颐。接下来一路狼吞虎咽,啧啧有声,大舔手指——实在是没有吃相啊!

    利扬的母亲看在眼里,但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就不好说什么了。

    吃完饭,崇基和利扬就开始做报告。起初,一切还算顺利,但一小时过去,崇基开始想要“活络筋骨”了。他先观察利扬家书房的藏书,拿出一本,翻翻几页,又放回书架,乐此不疲。之后,崇基说要上厕所,完毕,经过厨房,又忍不住“手痒”去打开冰箱,看看里头装有什么?

    终于做好了报告,崇基要求利扬带他参观房间。利扬有点意外,随口说:“不要啦,我的房间很乱耶!”崇基却不识趣,死赖:“没关系,我不会笑你的。”说实在的,利扬又那是怕他取笑?只是不习惯让外人进睡房,然而,崇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不敏感,这让利扬“不好意思”拒绝。一推开房门,崇基就整个人躺在利扬床上,直呼:“好舒服呀!”。利扬睁大了眼却也不知可以说什么?崇基只躺了一下就起身,因他看到利扬房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模型,二话不说,就玩起来。这些模型皆是利扬的心肝宝贝,见崇基似不懂得“怜香惜玉”,心里还真不舒服的。

    终于到了崇基要回家的时候,听到母亲车子的鸣笛声,崇基立刻飞奔下楼,拿起书包就走了……

    亲密无间不如适当距离;不拘小节不如彬彬有礼

    就以崇基为例,故事中的崇基还真的把利扬家“当成是自己的家”。虽说在朋友家仍可以处得自然,但却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失了礼仪,忽略主人家的感受!其实,无论与主人家有多熟悉,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观念:亲密无间不如适当距离;不拘小节不如彬彬有礼。我们也得培养更多的观察力,多留意别人家的家规,免得无意间冒犯了主人家仍不自知。尽可能“别走在主人家前面”,先观察主人家做些什么,比如说看到主人家在车房洗脚后才进门,自己就别直接脱鞋进屋。可能有些家庭规定在屋内要穿拖鞋,那就“入家随俗”吧!若有书包、行李等,不知该放何处,则可事先询问主人家。

    若主人家请你坐在沙发,就别坐在地上。而坐要有坐姿,别一副“没骨头”的样子,又或把双脚放在沙发上。再者,主人家中可能有张特别的椅子,就别因好奇心而一屁股坐下去,那可能是主人家的“长辈椅”,是给“专人”坐的。

    饭桌上的礼仪更是不可忽略,得等主人家说“开动”才可动手。在法国,一般上是由女主人“宣布用餐”。若主人家使用公筷母匙,就必得提醒自己跟着使用。至于吃,就要有吃相,再好吃也别发出啧啧声及舔手指。当夹靠近自己面前的菜肴,忌“飞象过河”,更不可在菜肴里“左选右选”的。另外,除非得主人家允许,不可随意进入房间。就算得了允许,进了房间亦不可躺在床上。不可因好奇而擅自打开电视柜、书架、冰箱及厨柜等,这些都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至于开口要求,也得“视情况而定”,要懂得“察言观色”,有时候我们开口问了,别人自不好意思拒绝,但又不一定“甘心乐意”,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他自家的事,谁叫他没学会“拒绝的艺术”?但我们可能就因此得了个“不通气,不识相”的污名了。


有个“活人”在你眼前
文晶 “你昨天很忙啊?打电话给你你没接听?”
容美 “对啊,有个朋友在我最忙的时候来我家咯!那时要赶着给孩子冲凉,煮饭……”
文晶 “你没让她知道你忙着?”
容美 “她是突然到访的啊!”
文晶 “没事先打个电话给你吗?”
容美 “事先没有,但来到我家倒是一直讲电话,我就坐在那里听她讲了大半个钟!”
文晶 “哦?做大生意的啊?”
容美 “没啦,谈话内容也只是闲话家常,我后来等不及,就先去忙我的了。她讲完电话就说要走,我看是路过没事才来找我坐坐,顺便上个厕所罢了。”
文晶 “哦?这样都可以?”
容美 “这算小事。不久前透过亲戚认识一个人,因买卖关系,有好几次需要他上门处理,后来,他总会在没知会的情况下,忽然‘杀’到门口,然后就直接进我家。就算只需签个名,他总要坐下,要杯水喝,然后扯个天南地北,耗个一两个小时,觉差不多,又或得去见另一个客户了,才会告别离去。”
文晶 “久久一次勉强还可接受啦!”
容美 “那阵子他可是蛮常来的哦!甚至有次已经是晚上11点了!”
文晶 “你没尝试暗示他你忙呀又或是要休息了吗?”
容美 “他明明看见我们一脸倦容,但只说句:‘你们看起来好累哦!’,然后继续胡扯。说是胡扯,是因为那些根本不是我们想听的课题,只不过是他想要找人来听他说话罢了!”
文晶 “那你要明说了嘛!”
容美 “对啊,我后来就明示!我直接跟他说这样其实打扰了我们休息,但也不知他是真傻还是假笨?他竟回说:‘不用紧,反正我顺路去见其他客户。’。”
文晶 “哇!还真给你遇上‘牛皮灯笼’了。不然他就是没把你当‘活人’看!”


庆杰哥哥有话说

容美先前谈的那友人显然没去在意拜访他人的礼仪。一来,就算是非常熟悉的朋友,要上门前,总得先通知一声,不是说人家在家,就一定是非常有空招待访客。二来,既然登门造访,就表示有心与人联系,有话跟朋友谈,怎可表现出好像是去他人家消磨时间,顺便吹吹风扇、冷气?其中如有人来电,若非要事,就得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在朋友家,之后再聊;若是重要事,则讲重点就好,别让“眼前人”久等才是。

之后的那位就更不通情达理,不单忽视他人的暗示,就连明讲亦不予理会,实在没为人着想!将心比心,我们也不希望别人如此待我们呀!


你可以,不表示别人也可以!

然而,这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当我们谈到:“将心比心,我们也不希望别人如此待我们呀!”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这对我来说真的不算是什么问题!”

举个例子,的确有人真的不介意他人没有“彬彬有礼”,不介意别人随意进出自己的家里、房间;不介意别人在自己家“翻箱倒柜”,不介意别人不顾餐桌礼仪,随意说话,不通情达理……

但切记,你不介意是一回事,不代表你就可以因此“不留意”;你可以,不表示别人也“都可以”!多一份留心,多一份敏感,我想,仍是需要的。或许,我们仍需适度地偏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人生哲学与处事态度吧!


不懂人情世故,不通情达理,不“识Do”有错吗?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马书》12章17-18节

礼仪在人与人相处中乃不可或缺,因礼仪显示一个人的修养,也令他人觉得与你相处是舒服的、自在的,进而增进彼此的关系。对基督徒来说,这亦是荣耀上帝的好方法。因耶稣曾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章16节

耶稣吩咐我们在人面前要有好行为,因此,合宜的行为及言语,都是基督徒应有的表现。基督徒不可表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彷彿忘了自己还活在地球上——以为剩下的日子就等上天堂,但也不能与世人“同流合污”,完全被世俗化!

耶稣说基督徒“是”世上的盐和光《马太福音》5章13-14节,这意味着有了基督的生命就已经“是”光和盐了。而“好行为”即是基督徒在世上应有的表现!

当然,好行为要“由心而出”!“由心而出”让人喜悦,单做表面功夫让人反感。前者是“西施”,皱起眉头所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美;后者是“东施”,效彷西施皱眉头,结果令人作呕。

因此,基督徒应当从内心表现出真好行为。《圣经》说:“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摩太前书》4章12节

我们大谈礼仪的时候,并不表示我们否定人与人之间轻松自在相处所带来的亲密感。

的确,一大堆的规条典范往往会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对方与我们多熟悉,多亲密,我们仍得保持一定的敏感度,仍要表现得通情达理,“识do”,方能让一段关系长久维持在舒服的阶段!因此,绝对需要求上帝赐我们聪明和智慧来拿捏。

文章来源:第113期《青春路》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