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朋友不是朋友?

Facebook面世已达十年之久,很多Facebook用户的朋友数目不断增长,有的朋友上千,甚至达到Facebook所设的交友上限。

我的Facebook朋友圈,大部分都是旧同学、同事、教会的弟兄姐妹、参与不同活动时所认识的朋友,或已移民外地的朋友。

有趣的是,有些Facebook朋友可能只见过一次面;但在Facebook的世界,你却见证着他们人生的重要经历,如毕业、结婚、生儿育女等。虽不常见面,却又能送上祝福。

甚至,有些人身处外地,因终日“流连” Facebook, 住一区的朋友更清楚你的动向,这是Facebook拉近距离的奇妙之处。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的熟悉只是一种错觉,以为看过对方的近况,就等同了解朋友。然而,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彼此之间仍是陌生的。

朋友的“功能”

因此,有人质疑Facebook的朋友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朋友? 到底“朋友” 的定义是什么?对于“朋友” 的定义,每个人各有不同想法。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曾在他的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 里特别讨论友谊的理念和实践。他认为朋辈之间存有三种友谊:

1.善良正直、忠诚可信任之真诚友谊

守信用、接纳彼此的优点和缺点、共同分担喜与忧,以及善待彼此。

2. 因志趣相同而建立的友谊

志趣相投最能产生共鸣,对不善表达的朋友来说,兴趣相同更是成为一个打破隔膜的媒介,展开话题,连接友谊。

近年香港兴起 “三五知己”(意指儿个知心朋灰’)学皮革制作、 陶瓷工艺、天然手工帛制作、自助画室( Art jamming)等活动,其学 习的过程和交流的氛围令人开心愉快, 渐渐地也建立起友谊和群体

3.基于功利需要的友谊

有些友谊是互惠互利的,当遇上生活的需要,如装修新居、医疗保险、法律咨询等专业知识,或有优惠折扣及新品推介,你总会想起不同朋友的需要。彼此满足对方的需要,建立资源共享的精神。

在Facebook的世界,都存在着这三种友谊。环顾身边的朋友,对Facebook的看法和运用各有不同: 有些至今坚决注册Facebook 帐号,着重朋友间面对面的交谈和看重私隐; 有些则定时限制 Facebook朋友的数目,刻意筛选及保留在某个数量;有的则是来者不拒,你“invite”我“accept”。这都视乎使用者是持着什么样的心态。

Facebook中的友情

当我们在Facebook窥探朋友的生活动态,有时会令自己有种错觉,彷佛熟悉对方的近况,但对对方的真实世界却是充满陌生,有种莫名的疏离感。有些人虽然有很多Facebook朋友,但现实生活却害怕与人面对面交流。

我们尝试仔细检视一下自己的Facebook帐号,有哪些是我冀盼再次见面联系,关心彼此的人?我鼓励你若想交朋友,请别再停留在旁观者的位置,尝试主动相约联系,学习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哪怕只找到一个的Facebook朋友愿意与你见面交流,这已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凝聚群体

当然,对很多人来说,Facebook不再限于是与朋友交流的平台,而是藉此凝聚力量,组成志同道合的群体,例如分享读书心得、 生活轶事、旅游信息等等。无论是时事、艺术、娱乐、运动、政治、宗教、民问运动等数之不尽的讯息及相片,阼可以在这平台共享。

这儿年,很多的社会运动及社会服务经Facebook发布讯息后,网民在短期内一呼百应,成立了志趣相投的群组。我们从朋友分享的帖子里,便能知道谁与你志同道合,不妨加入这些群组,丰富你的群体生活。

寻回从前的朋友

不得不承认Facebook在友谊联系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让我们搜寻到失联多时的朋友。最近,我与当年同读中一的同学发起“相识三十载”的聚会,靠着Facebook和WhatsApp联系,至少有半班同学爽快应约。社交媒体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除却了因疏远引起的陌生感。

每个人对交友的方式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会在Facebook 的世界“广结良朋”;有些人则以旁观者的态度,喜欢远观且不活跃;有些人仍对Facebook朋友有所保留,但也有些人开始产生厌烦。

同时,也有些人藉着在Facebook的分享,例如对时事的看法、 生活点滴、生命遭遇的反省等,让朋友较认识真实的你,看见你文静背后的丰富情感。对于比较内向或不善辞令的朋友,有时用文字反而更能表达自己。

交友模式因人而异,最重要是了解自己适合哪种的交友模式及平台。若Facebook的世界令你感到不安、不舒服,甚至讨厌的话,那么选择离开其实也不会让你变得没有朋友,毕竟 Facebook只是其中一种的交友辅助工具,即使离开Facebook,你的真正朋友依然存在。

你可以看一看自己的Facebook 朋友名单,有多少人是你认识的?又有多少是网友呢?

文章取自:《无朋友》周伟豪、廖晖清等著2017年文桥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出版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