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的人一定有很多朋友?
他们通常健谈开朗,所以相识满天下,身边的朋友围着他们团团转。若要约他们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约会很多,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 有些更自称派对动物(party animal),无论是跟老朋友或结识新朋友,都是那幺自然得体。而正值最需要朋辈认同的青少年阶段,结交不同的朋友对自我形象是有莫大的影响。
我性格内向,虽有几位很投契的朋友,但曾经非常羡慕(甚至妒忌)性格外向的人,总幻想能像他们交游广阔。外向跟内向,究竟如何影响我们交友的数目?跟友谊的质量又有什幺关系?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看。
两种“充电”
20世纪初心理分析学者容格(Carl Jung)将人类性格分为四个两极的向度,外向与内向属于性格的其中一个向度。严格来说,我们都在这两极之间(continuum),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内向或外向,只是趋向某一端。容格认为内向跟外向的基本分别,在于两者获得精力的形式不同——形像化一点,即“充电” 的方式不同。
外向的人觉得疲乏,会选择向外在环境寻求资源,例如去派对跟朋友聊天吃饭,或大伙儿到主题公园玩机动游戏 (Thrill rides);相对内向的人,他们会选择独处内省,如独处看书,去河边散步恢复精力。以下是内向者和外向者一些具体的分别:根据粗略统计,世界上每四个人有三个是外向者,一个是内向者。从人口比例以及两者的分别,不难明白外向者为何会有较多朋友。虽然容格的性格理论认为外向与内向没有好坏之分,但在这以外向者为主流的社会,内向者往往被认为不善交际、害羞,甚至是能力较低的一群。
内向=能力较低?
我是内向的人。对内向和外向的误解,令我从小对自己的性格有很多不满,觉得自已拙口笨舌,不像其他人那么健谈。
大学期间为了训练自己更外向,试过把不同的社交活动填满所有课余时间,又跑去剧团应征演员……但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却愈来愈强烈,令自己更欠缺信心。
直到上了神学院读心理辅导,做了一个性格测试。老师提到每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好像有人生来惯用右手或左手。本是左撇子,强行用右手写字会如何呢?她让我们以不惯用的手抄写一段文章, 再问我们的感受。当大家看着歪歪斜斜的字体,不禁感到一阵挫畋和沮丧,而且手指的肌肉因力度控制不佳而感到酸痛,有的同学更是轻微抽筋!
那一刻,我开始学习接纳自己的性格。回想自己虽然朋友不多,但都是深交,我们会谈人生目标、现实与理想的挣扎、分享脆弱和阴暗的一面、一起流泪祈祷、在对方有困难时随传随到、义无反顾的同行……我不禁要感谢天父赐我这几个知心朋友,让彼此的生命可以深入地分享。
朋友,除了数量,还要有质量。交友的深度和阔度同样重 要,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当中取得平衡,而不是以朋友的多寡定义自己。
文章取自:《无朋友》周伟豪、廖晖清等著2017年文桥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