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聊天,不需要“有趣的话题”
错误观念:愉快的聊天,需要“有趣的话题”?
话题中断,对方沉默,气氛尴尬。得赶快说点什么才行啊!聊天气好了……谈话又句点了。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啊!有了!
“那个,我前几天本来去韩国玩,结果赶不上飞机。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结果还是没赶上,真伤脑筋啊!”……对方没什么反应,该怎么办才好?
各位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焦虑呢?为什么话题无法开展?
首先,赶不上飞机并不是什么希罕的事。其次,说“真伤脑筋啊”的时候,也看不出哏在什么地方,让人无法接下去。诚如标题,想要聊得愉快,不一定要聊“有趣的事”。许多人都误会了,以为这时候应该要“说一些有趣的事情”。
举例来说,请各位回想电视上播出的综艺节目。
能言善道的艺人几乎都是用普通的语调说话。而每当有偶像艺人的回答很糟糕时,就会被当场吐槽:“我快受不了”、“出口在那边,不送了。”观众看到这一幕大抵都会被戳中笑点,产生共鸣:“他替我说出心声,真爽快!”真正有趣的说话方式,绝不是单纯的插科打诨。
换个场景,上知识性节目的来宾中,同样是学者,但待在研究室、沉浸在书本和论文世界的人说的话,和做田野调查以及做实验的人说的话,有趣的程度也完全不同。待在研究室的老师固然能展现出他广博的知识,但怎么样也不比拥有田野经验的学者说话吸引人。
这两个例子的共通点为,他们不会刻意把话说得有趣。当说话者表现出“想把话说得有趣”的意图,听众就会显得意兴阑珊。
有些人碰到对话断断续续,气氛热络不起来时,就会不服输地想:“得说个有趣的事才行。”其实呢,没有这个必要。即使是综艺节目也是这样,出乎意料的反应通常比较有趣。这种自然的表现长久累积下来,就会成为一种标志,之后你光是站在那边,对方就会觉得你“很有趣”。
逞强的情绪会传染给对方
与其勉强自己挤出一些有趣的事情,不如抱持着“享受对话”的心情和对方聊天。逞强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对方,反而会让气氛变得尴尬。假使说话的人没有放轻松,听者也没办法放松。一旦双方都陷入紧张状态,对话更不可能愉快。
如果你是女性,和一个紧张到一直流汗的男人约会,就算男方拚命说一些有趣的事,你看到对方这么拚命,大概也很难放松得下来吧? 但假如聊天的对象是个态度从容、说话沉稳的人,我相信你的心情会比较放松,也不会感到拘束。这么一来,双方自然就能愉快地聊天了。即使聊到后来没有话题,气氛变得有些尴尬,我相信对方也和你的心情一样,所以不必觉得沮丧。
这时候你只要说一句:“哈,刚才空气好像瞬间凝结了”,就可以轻松地化解尴尬,然后再展开下一个话题。对方甚至会因此感激你。
那么,到底该聊些什么呢?其实,聊天有不有趣的关键在于“问问题的功力”。
试问,我们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无非就是“关心自己的人”。所以,请大家聊天的时候,不要一直想“我要炒热气氛!”,而是要想“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心里在想什么”,抱持着好奇心不断问对方问题,听对方说话。先从这一点做起就对了。
关心对方比“聊得愉快”更重要。
有趣的人=会问问题。
不有趣的人=卖力地想说些有趣的事。
参考资料:今周刊《愉快的聊天,不需要“有趣的话题”》